歡迎來到 圓球城市 登入 | 註冊 | Help
 
首頁 作者專欄 新聞 市民開講 活動專區 論壇

老徐園地

聊勝於無!簡評美國對加拿大

    看的都快打瞌睡的資格賽,咱們就來點不一樣的美國男籃進攻技戰術比例分析、訓練比例內容探討。

 

『進攻技戰術分類』

 

    由於已經預知比賽結果,於是刻意弄了個技戰術分析統計表,按照每一節美國男籃的進攻型態,將所有進攻技戰術劃分為轉換快攻(transition offense)雙箭頭(lopper)、轉換快攻拖車(tailor)、轉換快攻的機遇戰(early action)以及對持()球施行掩護(on ball screen)主打掩護走位(pick and roll)、掩護切出(pick and split),或者做持()球的外側掩護(outside screen),甚至內外組合(inside out)、切傳、捲曲切(curl cut)、佈陣傳導攻擊、孤立單打(isolation)等戰術。

 

『各節數據』

 

    第一節美國男籃在技戰術施行方面,總共發生了轉換快攻雙箭頭2、轉換快攻拖車1次、轉換快攻的機遇戰5以及對持()球施行掩護主打掩護走位3,做持()球的外側掩護5次,內外組合0次、切傳1次、捲曲切3次、孤立單打4次等。

 

    第二節美國男籃在技戰術施行方面,總共發生了轉換快攻雙箭頭5、轉換快攻拖車1次、轉換快攻的機遇戰2以及對持()球施行掩護主打掩護走位6,做持()球的外側掩護3次,內外組合1次、切傳1次、捲曲切4次、佈陣傳導攻擊3次等。

 

第三節美國男籃在技戰術施行方面,總共發生了轉換快攻雙箭頭2、轉換快攻拖車1次、轉換快攻的機遇戰5以及對持()球施行掩護主打掩護走位4,做持()球的外側掩護0次,內外組合0次、切傳7次、捲曲切0次、佈陣傳導攻擊5次等。

 

第四節美國男籃在技戰術施行方面,總共發生了轉換快攻雙箭頭4、轉換快攻拖車0次、轉換快攻的機遇戰0以及對持()球施行掩護主打掩護走位9,做持()球的外側掩護1次,內外組合0次、切傳7次、捲曲切1次、佈陣傳導攻擊1次等。

 

『由數據討論』

 

從以上數據統計結果得到一些訊息,轉換快攻比例和慢條斯理的系統戰(set play)幾乎是一比二,像第一節三種轉換快攻(轉換快攻雙箭頭、轉換快攻拖車、轉換快攻機遇戰等三種)合計8次,各種系統戰合計16次,剛好就是一比二;而第二節這部分的比例,是819次,第三節是816次,第四節是420次。總數是轉換快攻28次比系統戰71次,約一比四;那麼,讀者從這裡獲得什麼訊息?快攻在籃球比賽中,其實佔有一定的比例;尤其快攻是最容易得分、快攻最能夠激勵士氣,但是轉換快攻需要抄截、快攻也需要防守籃板與火鍋封阻等等防守為「後盾」。

 

如果你看今天美國男籃對加拿大的比賽前三節不難發現,二線(two pass away)阻絕(deny)與三線(three pass away)阻絕防守者的企圖心、位置(position)、視野(vision)等三種要件,幾乎就是構成抄截的主要泉源;而防守卡位(box out)、判斷、抓球技巧等,就是籃板球的要素;而火鍋封阻(block shot)則是防守者位置、爆發力與時機的結合。而以上抄截、防守籃板球、火鍋封阻等三項,就是構成轉換快攻的主要基本條件。

 

由此來討論,很多籃球隊教練總希冀球隊多打快攻;殊不知,他卻在球隊的阻絕防守訓練是「敷衍了事」。於是,球員毫無抄截的企圖心、防守位置也不適當、視野更是狹窄到沒看到球等;這要怎麼打快攻呢?包括某一球隊的防守卡位,居然是用嘴巴「講」的;從運動訓練理論與實務探討,嘴巴講的卡位技術動作會,達到運動訓法裡所談的「反射」嗎?不會對不?

 

這道理就像前火箭隊球員說的,某段時期火箭隊根本沒有做過轉換快攻訓練;所以,他們在比賽中幾乎很少打快攻一樣。比賽,就是你運動教練在,訓練場上的展現與延伸;你教練在訓練上要求什麼,比賽都會一五一十的呈現、反應出來的。再例如2006年世錦賽中國男籃的孫悅、陳江華運球糗事;彼時低頭運球、然後快要被包夾了都不知悉表示,一、訓練過程他倆都有低頭運球習慣而不自求改善,或者二、運球訓練沒有模擬強力的阻運情境,甚至是三、他倆沒有遭遇過,強力包夾的情境訓練等所致。這就像俗話說:要怎麼收獲、先那麼栽道理一般。

 

『那一樣技戰術較重要?』

 

   我們再由比賽四節的技戰術統計裡探討,到底技術訓練那一樣比較重要?發生次數最多的技戰術是,對持()球者施行掩護(on ball screen)主打掩護走位(pick and roll)22次,再來是切傳的16次,以及轉換快攻雙箭頭攻擊的13次,和轉換快攻的機遇戰(early action)12次,佈陣傳導9次、外側掩護(outside screen)9次、捲曲切(curl cut)8次等。從以上數據讀者發現什麼?

 

    掩護走位這個在NBA非常盛行的技戰術,在這種比賽裡還是相當管用、適合;而運球「單打能力」越強,當防守方做的幫忙防守越多的時候,就是切傳使用的最多的時候。接下來就是轉換快攻,就如前面已經討論過的,阻絕防守、防守籃板球、火鍋封阻等,基本上就是轉換快攻的構成要素;美國男籃經常在系統戰開始時候,利用內線球員於高位(high post)幫控球後衛做外側掩護(outside screen),這控球後衛再去幫兩邊底線區的2、3號球員做空手掩護(off ball screen),例如捲曲切(curl cut)或橫向掩護(cross screen),基本上就是破解盯人防守的主要戰術。也因為如此,美國男籃的捲曲切和外側掩護各有8次、9次之多。

 

    也由於加拿大隊除了盯人之外,也採取區域防守;因此,到處都管用、不論破區或破盯人防守都適合的,對持()球掩護(on ball screen)的掩護走位(pick and roll),才會發生22次之多。當然,破解區域防守另一管用戰術,佈陣傳導投、切的戰術,也因為如此也發生了9次之多。從以上討論,這幾項「時而可見」的戰術,為什麼從去年世界杯、今年的世大運與美洲區資格賽,都讓各隊教練頻頻使用呢?是難以防守、是防守方的最痛、也是最簡單容易練習的進攻戰術,讀者還有沒有其他答案?

 

    最後問題是,既然這些進攻戰術顯而易見有效,總會讓防守方頭痛不已;那麼,有關於這些進攻戰術的訓練與指導,我們又從各個球隊的「訓練內容」看到多少比例?是像過去火箭隊一樣,從不練習轉換快攻;還是像某一球隊,半數都在練轉換快攻卻,很少從事阻絕訓練一樣?到底各個教練瞭解「因果」關係沒?同理,讀者能夠瞭解籃球場上各種因果關係沒?

Published 2007年8月26日 下午 04:58 by a徐武雄

Comments

No Comments
Anonymous comments are disabled

This Blog

Syndication

Tags

No tags have been created or used yet.

News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

Archives

地址:10646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3段29號10樓之1
電話:02-2366-1520
Copyright © 2007-2016 圓球城市.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mmunityser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