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圓球城市 登入 | 註冊 | Help
 
首頁 作者專欄 新聞 市民開講 活動專區 論壇

老徐園地

從歸因理論看NBA與運動競賽的迷信(上)

 

NBA(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這個貴為全世界最高水準的籃球競技場,在這2008~2009年球季裡,我們看到許多球員迷信的心理,在運動場上表現出來,實在令人噴飯難以理解;在現實社會,這種問題會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在你身邊發生,絕對會因人而異,因為這和你的認知有相當大的關係

 

信其有還是?

 

你的認知,假如掛個平安符,就會讓您高枕無憂;我想,就算天打雷劈、天塌下來都不足以擾你清夢;隔天比賽,你仍然活似一尾大海中的活龍。你的認知,假如需要申請保護;並且,這猶不足讓你保身立命之覺。我想,就算再聘請個貼身保鑣、投個億萬保險,你還是輾轉反側、難以入眠;隔天比賽,可能還活似土石流中的烏龜。

 

  因此,信不信由你,全然在於你的「認知」;信它得永生,不信得猝死!這可不是宗教廣告。但,認了牠、信了它,就信心百倍,絕不是怪力亂神!

 

競賽與科學關係

 

雖然我們地球人民已經堂而皇之進入二十一世紀,但是在二十世紀的最後二、三十年,很多國家對追求運動場上的勝利,都視為是一種國威的宣揚;例如前陣子的世界盃足球賽,或者在奧運奪牌等,這些對世界各國來說,那是一種國力與科學實力的宣揚。運動科學,一直以來,都被視為是選手競技能力的加強,也就是在競技運動中如何去贏的科學;直截了當的說運動競技其實就是,科學家(運動生理學或運動心理學等)如何利用科學去訓練那些運動員,藉以贏取高級競技運動而已。

 

除了訓練的科學之外,贏的科學包羅萬象,諸如五大類增補劑(ergogenicaids);像生理性增補劑、藥理性增補劑、心理性增補劑、生物力學輔助物、營養性增補劑等。其中營養性增補劑,乃在六大營養素外特殊營養物質,例如咖啡因、鹼性增補劑(Soda Loading)中重碳酸鈉(Sodium Bicarbonate)、人蔘(Panaxginseng)、卡尼叮(Carnitine),又稱肉鹼、鉻(Chromium)、花粉(Bee Pollon)、蜂蜜(Honey)等。

 

其他像高地訓練(hypoxia training)、心智訓練(mental training)等,都是現代競技運動教練絞盡腦汁,祈盼借助科學力量以提升選手運動成績下產物。

 

尤其現代競技運動發展到今天,科學選材(或稱優生學,像姚明有個200多公分高的老爸,以及190公分高的籃球好手之老媽)、科學訓練、科學的管理,已成為制約競技運動技術水平提高的三大要素;這也是現代運動教練絞盡腦汁,祈盼借助科學力量以提升選手運動成績下產物。

 

亦即,在21世紀裡談運動競賽,尤其是高級體育競賽,勢必需要藉由運動科學的襄助,才能為人所不能為,高人一尺、多人一寸;甚至神來一手、槍響一投,給對手永無翻身之地。亦即高級運動競賽,需要科學的「一臂之力」;否則所謂出人頭地、脫穎而出將是「日頭位西邊出來」,這是不可能的事!

 

是歸因、找台階?

 

但是看倌,請試想:堂堂世界最高籃球競技場之NBA球員,更甚是世界盃足球賽,竟然在漫長的季後賽,都穿著同一雙襪子出賽?也就是,為什麼高競技的選手,為什麼還會迷信的整整個把月,都穿同一雙襪子而不換洗?還有的是:有球員在漫漫兩個月的季後賽髮髻不理?辜且不論他乾不乾淨,也不談他破壞形象、面目可憎之事,他們到底圖的是什麼?

 

廢話,當然是贏球囉!但是,為了贏球還得這樣迷信?這豈不是和前述,所謂競賽與科學有很大關係相違背了?為什麼?

 

在社會心理學理論上來說,探索社會事件導因的一種歷程,尤其是探索他人行為表現的歷程,諸如前述穿著同一雙襪子出賽、季後賽髮髻不理等的追查就是歸因(attribution);那麼,在我們不瞭解NBA選手,搞不懂世界盃足球選手於季後賽(或競賽)偏好某些迷信原因下,這個問題,是不是有待大家深入探討?

 

以下本文想就運動心理學觀點,來探討NBA季後賽的迷信心理,並以運動心理學之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闡述,來和各位談談,到底這些球員(或運動員)歸因如何(或說搞什麼碗糕),還是為了擔心失敗,先為自己找台階下,免得輸了球之後,一時找不到藉口而「摔的鼻青臉腫」。

 

理論推論實際

 

歸因理論,原是社會心理學中,探究人類行為知覺時常常談到的問題;歸因,在理論的定義是這麼解釋,它是一種由別人或自己在社會情境中的某些行為結果,推論別人內部狀況或解釋自己行為原因的一種歷程。亦即,舉凡人在各種情境中的各種行為結果,在其內、外在歷程後之終極解釋,此乃歸因之說。

 

在歸因理論來說,人類面對一件事情情況下,對未知的事成或事敗,心裡總有一些盤算,以Weiner(1980)歸類歸因來說分:一、可控制的(不可控制的);比如,明天比賽的體能狀況,這是可控制的;明天對手的投籃命中率,這就交給上帝囉,因為它是不可控制的。

 

二、穩定的(不穩定的);比如今天投籃練習了五百球,命中率7成多,體能狀況又好,當然是穩定的;明天比賽對手的狀況;耶,因為他們今天慶功宴,喝個銘酊大醉,體能可能就不穩定囉。三、內在的(外在的);比如,老徐昨天偷偷的喝了瓶二鍋頭,在體力不支下,今天比賽摔了大跟斗;不知情的教練還情急追問,嗯,此時就只有「天知、地知、他知與某某人知」,這是內在的三立體向度歸因。

 

所以,從運動心理學觀之,當我們在NBA季後賽,或世界盃足球賽看到某位球員髮髻不理時(或某種迷信);推論此球員必有他,心理對未知充滿著不可控制、且不穩定的。並認為,比賽結果是外在(受外來人操縱)的因素;為此,他才尋求這「迷信」囉。

 

在運動心理學上和歸因相關的理論來說,自利假設(self-serving hypothesis)推論,是本文的主要關鍵名詞;提醒您,它不過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台階。以運動心理學觀點認為,所謂自利假設,它是一種社會認知,經過自我參酌思想(self-referent thought)的察覺後(或說接收外來訊息,經過整理後),分化成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高,與自我效能低這兩向度。

 

例如,我們看湖人對塞爾蒂克;大家都認知的是,波士頓隊沒有人能守的住Kobe,這訊息湖人隊知不知道?一定知道。湖人隊的球員,甚至教練知不知道?也一定知道。這些社會訊息,經過湖人隊上、下的自我參酌思想後,每個人就會產生一種假設;自我效能高的,就會思考如何利用Kobe好好發揮自己才華。自我效能低的,就會胡思亂想的認為,他(指某球員)有沒有辦法突破塞隊防守陣式,或者萬一有空檔時候,屢投不進怎麼辦,會不會長坐板凳?更甚的想到塞隊若採用全場緊迫,我(指某低自我效能球員)可能上不了場等等。

 

然後不止如此,不論是高自我效能,或者低自我效能的球員,這時候心裡就已盤算著如何替自己脫罪,或者先準備好另外一種說詞;這是人類潛意識裡非常自然的思想,這根源主要是他已接收「社會訊息」所致。這時候不自覺的自利假設,會由於臨場狀況產生多變,結果反應出來的就有所不同;例如Kobe的犯規、或者塞隊輸球,就會有所謂「裁判偏袒」的自利假設台階。

 

    再例如Kobe的犯規裁判沒吹,會被說成是準備讓「綠衫軍」奪標的自利假設台階;所以,我們在探討歸因時,經過這高自我效能與低自我效能,就會發現兩者不同認知後的一些行為。發現低自我效能者,較有一些自我保護的自利假設台階說詞;說明白一點就是,輸的時候較會找藉口,像什麼塞隊輸給裁判、賽前教練禁止我們從事性行為等。

Published 2009年1月16日 上午 10:13 by a徐武雄

Comments

No Comments
Anonymous comments are disabled

This Blog

Syndication

Tags

No tags have been created or used yet.

News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

Archives

地址:10646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3段29號10樓之1
電話:02-2366-1520
Copyright © 2007-2016 圓球城市.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mmunityser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