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圓球城市 登入 | 註冊 | Help
 
首頁 作者專欄 新聞 市民開講 活動專區 論壇

老徐園地

高地訓練的理論與實際

 

 

    高地訓練(hypoxia training)是最近3、40年來,運動競技把大自然環境充分利用於訓練中最大的話題;她包括掙脫人類有氧能力先天不足鍛鍊,有氧能力潛能激發及意志力、環境適應能力刻苦鍛鍊等。尤其她是合法,不同於違規輸血或類固醇等不合法於奧運規範的運動科學;這也是「運動訓練法」講義,在此提供給讀者參考。

 

前言

高地訓練(hypoxia training)的生理基礎在於,高地缺氧可以促使紅細胞增生和血紅蛋白增加,從而提高身體輸送氧氣能力;此外,利用高地訓練還能促進氧和血紅蛋白離解的一種2-3二磷酸甘油酸增多,然後以有利於氧氣向組織擴散。另外研究,在高地從事極量訓練時,血乳酸濃度會比在平地高出很多,有的幾乎要高出一倍;因此,得以培養出選手肌肉耐乳酸的能力,對運動時間持續在1-2分鐘左右的速耐力性項目有明顯好處(翁慶章,1994)。

 

高地訓練緣起1968年墨西哥奧運,各國代表隊為了適應比賽的「高地」,因而做移地訓練;並在移地訓練後發現,這個適應對人體的生化產生了很大的變化。隨後幾年(1975年)英國廣播公司統計發現,長跑耐力型的選手大多來自高地地區的國家,或者訓練地點都是高地地區;也在這些選手身上發現,和墨西哥奧運移地訓練後的選手,其身體生化值相似。最後在生化學家的協助下研究,證實高地訓練會改善選手的血液生化;尤其對有氧運動、長跑耐力型運動項目有所助益。也在一般傳統訓練法,沒辦法突破成績窠臼情況,高地訓練,就是運動教練改善選手心肺有氧功能的一劑猛藥(翁慶彰,1994)。

 

高地訓練對人體有兩種負荷,一是運動缺氧的負荷,另一是高地缺氧的負荷;也由於這兩種負荷相加,造成比平地更深的缺氧刺激,進而產生對人體的適應,也由此調節身體機能的潛力(李誠志,1994)。

 

高地訓練的特點:

一、時間短:一般高地訓練只有3至4週期程,因而訓練強度相對偏大;此乃利用適應原理,將選手的適應機轉調整,若返回平地即能突破原有高強度的訓練。

二、為訓練週期的最後高峰:由於大部分都是安排在賽前的一個階段;因此,成為賽前訓練週期的最後一個高峰的調整。

三、為週期的調整:因為是調整,因此訓練內容要考慮承上啟下,並與賽前訓練有密切關係;如果高地訓練結束距離比賽時間不長(一般距離比賽三週),則訓練的組成將含有部分賽前訓練內容。

 

高地訓練的身體機能評定:血乳酸、運動心電圖、尿蛋白、血紅蛋白等項目,可以藉由偵測高地訓練負荷內容;也就是,教練假如要從事高地訓練,可藉由檢測選手的血乳酸、運動心電圖、尿蛋白、血紅蛋白等項目,來瞭解選手狀況水準、高地訓練處方等問題。

 

影響高地訓練的因素

高地訓練有關因素(翁慶章,1994):

一、適宜高度:多數研究顯示1500m~2700m最適合,1200m以下效果不佳,3000m以上有許多負作用;像臺灣前一陣子就開發,阿里山的高地訓練營地,結果因為高度超過有效範圍,訓練效率不佳而讓該營地閒置荒廢。

二、訓練持續時間:至少三週(21天)是許多研究顯示的結果,蘇聯教練認為2000m以45至50天為合適,每天的課訓練次數不超過四次為限;像臺灣很多選手,就都會到大陸做為期約三個星期的高地移地訓練,然後返回臺灣再調整。

三、訓練強度:強度首先考量選手水準,並依據目標與進度來設定;下高地後的強度,一定要超出高地訓練的強度,並做前後的銜接。高地訓練其階段建議有(一)適應階段;一般選手適應時間大約需要一週,高水準選手適應只需3-4天;此適應階段,切莫要求訓練的質與量。(二)爬坡階段;約5-8天,高水準選手2-4天;也就是,選手經過初至高地適應階段後,其身心狀況會有個逐漸上升時期,此階段即可安排中上強度質與量的訓練。(三)正常訓練至負荷高峰階段;選手上高地到適應高地,然後開始把訓練的質量加強,有經驗或高水準的選手,大約只在一週即可以完成調整;因此,要進入質與量都很高的訓練,課訓練的休息時間要拉長。若要保持一定的訓練負荷,可藉由多次課訓練來彌補;如此對總量管制有所符合。

四、訓練後高峰時機:高地訓練後狀況上升到最佳水準在什麼時候出現,研究顯示和高地訓練時間、高地強度有密切關係;德國研究報告是,三週高地的高強度訓練,下山後第一週下降,10-14天好轉,18-21天是最佳狀態。蘇聯研究報告是,高地訓練2-5週強度不是很大的訓練,下山後的2-6天有個下降,第二個時期14-24天逐漸適應,35-45天最佳狀態。大陸研究和德國一樣,在第三至四週才出現最佳狀態。

五、保持時間:有研究顯示高地訓練效果可以保持45-50天;而大多數的研究報告是說,多數都以下山(離開高地到平地)後,約21天至45天當中會出現最佳狀態而結束賽季。

六、訓練前後的負荷結構:下山後第2-3天一定要減量、訓練強度降低,然後利用一週時間調整,再把強度逐漸拉高,再做一週的賽前調整而參加比賽。

七、提高再次高地訓練效果的要件:從大部分的比賽都以一年一次為巔峰規劃,所以,全運、亞運和奧運不同年次是可以都安排高地訓練;但是,每一次(年)到高地從事訓練,都必須要增加訓練內容強度,包括逐漸縮短適應期、延長適應爬坡期等設計。

八、需求的輔助訓練:由於高地最容易失去高強度的訓練負荷,因此往往速度、敏捷性會下降;所以,在高地訓練過程需加強肌力訓練,尤其強化專項肌力,這樣就可以在下山後擁有肌力為基礎,很快把速度提升起來。

 

高地訓練對人體影響(許樹淵,2001):

一、呼吸的變化:加深呼吸以增加呼吸頻率、提升潮氣量,最大吸氧量下降7.8%;這是因為環境不足、高地欠缺所製造出來的變化。

二、肺功能變化:高海拔地區,人類心肺功能較一般平地人好;這是適應以及培養所製造出來的結果。

三、血液變化:由於人體在高地會出現氧氣不足現象,緊接著人類會因為適應而產生紅血球數增加現象;這是人體自然適應的機轉現象,也是人類在高地生活需求所致。

四、重力變小:平地重力9.8m隨高地變愈小,有利高度發揮,例如跳高與跳遠等;相對的,需求有氧的運動就不利。

五、空氣密度、水蒸氣壓力減少:平地空氣密度1.18kg/m3,2000m高地為0.990kg/m3;所以,越是高地,會讓人覺得空氣稀薄。

 

高地訓練對選手機能效應(許樹淵,2001):

一、呼吸系統:安靜時呼吸頻率加快,增加為平地的14%,運動時氣急、呼吸困難、感覺缺氧。

二、心血管系統:心跳率加快、心肌收縮增強、心輸出量增加、收縮壓輕度升高。

三、血液系統:紅血球和血紅素增加,乃是低氧環境適應機轉。

四、消化系統:可能是消化道血液供應減少,以致功能減弱。

五、泌尿系統:由蛋白尿或血尿機轉,可能是腎臟血液減少所致。

六、運動系統:供血(氧)量的不足,運動器官易產生傷害。

七、神經系統:失眠、頭暈等中樞神經系統混亂現象。

Published 2009年4月29日 上午 09:05 by a徐武雄

Comments

No Comments
Anonymous comments are disabled

This Blog

Syndication

Tags

No tags have been created or used yet.

News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

Archives

地址:10646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3段29號10樓之1
電話:02-2366-1520
Copyright © 2007-2016 圓球城市.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mmunityser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