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將近十幾年的籃球和棒球,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人提到場館、球場的議題。也因此,「球賽該在哪打?」這個問題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至今,我仍記得我是那群吶喊「郝院長,我們要巨蛋」的其中一份子。

然而,最近連續看到兩則消息,卻讓我著些許不同的思考方向。一是在竹北體育館悄悄舉辦,卻又悄悄落幕的社甲聯賽。二是NBA前陣子在戶外舉行的熱身賽。

先來聊聊社甲聯賽。

老實說,一提到這個比賽,我心中就會油然生起一股無名火。倒不是因為這個盃賽在距離台北有一個多小時車程的新竹舉行,讓我不便常前去湊湊熱鬧。

而是因為看到參賽名單12支球隊有11支是大學球隊,掛羊頭賣狗肉地儼然成了另一個大專杯。那麼,體委會補助社甲聯賽經費又有何意義?乾脆把錢直接撥給大專體總不是更直接。

為了消化預算,參賽隊伍不經過濾、何時開始?何時結束?行銷宣傳,一封mail附帶新聞稿解決。籃協打算應付了事,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但這些都還不是最糟的事情,最讓我氣切的,是籃協關於比賽場地能省則省,能用則用的態度。

一直以來,我都不是個大台北籃球主義者,SBL比賽到底該不該侷限在台北?這其中有許多try看看的空間。但是,這些附屬在SBL組織之外的衛星盃賽,當它的比賽規模受到許多現實條件的限制時,那麼為何不退而求其次,將比賽辦在台北市各大運動中心?

此舉不僅能與SBL有著更密切的合作與配合(比方說SBL組個二軍聯隊參賽),使得SBL即將開季的籃球氛圍聚焦在台北,也能讓推廣籃球的觸角更深入人群。從基層出發,從台北開始,如此簡單的道理,我不太清楚,這其中到底有何窒礙難行之處?

辦在新竹,不是不好,只是時機歹歹,有時候要彎下腰,挽起袖子才會知道現在人們到底需要的是什麼。

當籃球的魅力已經逐漸於群眾漸行漸遠之際,與其期望台灣人向來為中華隊國際賽優秀成績一時狂熱的熱潮,倒不如謙卑點,回到基本面,走入人群,或許更有機會喚起人們對於籃球的熱情。

就像NBA前陣子在加州印地安泉網球場舉行太陽對金塊的比賽一樣。儘管氣溫低的讓人受不了,但現場超過一萬六千名觀眾,卻依舊熱情不減。

就算比賽的品質、規模,還是不足以和向來豪華的室內球場相比,球星們的表現,更是與固有水準相去甚遠,可是看到這種極具新鮮感的創意,你不得不承認,NBA實在太「感心」了。

如果連總是高高在上、年薪千萬的NBA球星都能偶一為之的回歸原點,我不認為我們台灣的社甲聯賽有什麼藉口或理由,無法走進內湖運動中心。

我當然瞭解,客觀條件適當的球場,的確是目前台灣各大運動所迫切需要的。球場,真的很重要。但我也必須說,若沒有心,就算給你十個巨蛋也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