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就各位 

正如這禮拜我在HINET運動網寫的專欄一樣,所謂的「各就各位」,雖然不至於得像美式足球要分成防守組跟進攻組,但是球員一旦到了場上,各司其職,還是有其必要性的。

台銀目前面臨的狀況正是如此。

攤開台銀的球員名單,幾乎每個都是能裡能外。不過也就是因為大家都多才多藝,所以每個人都搶著跑快攻,搶著投外線,搶著抓籃板,搶著做每一件能幫助球隊拿下勝利的事情。

然而,這種情況平常若有整體性的戰略方向,對於教練團而言,倒也不失為是一件好事,但如今台銀展現出來並且反映在戰績上的,顯然卻是「什麼都想做,什麼都做不好」的狀態。

所謂的一窩蜂,不過就是如此罷了。

儘管過去我也不只一次提過,關於將林群峰調去打內線的構想,但是,那終究是偶一為之的奇兵,視時機推出的戰術之一。

回歸到正常比賽節奏的視野上,台銀教練團所要正視的問題,其實該從整體的戰略去做考量,從訓練落實細節才是。

也因為如此,去年當我聽到許致強對我說,他在季外特別練了許多三分球時,我得承認,我並沒有感到特別的興奮。

畢竟在我看來,增加進攻武器雖然值得肯定,但將中距離跳投提升到百分之九十五的把握性,都還是比拉大進攻空間,爭取那最多百分之四十的三分球命中率,更具威脅性。

講的更進一步的說,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中距離更具威脅性,除了拉大進攻距離以及提高命中率之外,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努力?

這問題或許值得大家思考一下。

中距離

既然提到了中距離,我得說,今年我特別喜歡看到張智峰在中距離跳投上的發揮。因為那是一種最輕鬆、效率最高的得分方式。

之於比賽最終的勝利,我始終認為,沈默、平凡卻有效率地拿下兩分,都遠比石破天驚的大號三分球造成的激情,來得更有幫助多了。

「籃球是長人的運動」這句話,過去大家常掛上拿來說嘴,但我不太確定的是,有多少人瞭解這其中真正的含意或者能夠身體力行。

我想說的是,長人除了可以多抓幾個籃板之外,更重要的卻是在於:他們的高命中率,可以幫助球隊拿到更多的勝利。

換言之,命中率,才是這裡頭真正的關鍵。

只是這年頭,年輕球員空檔時中距離跳投的把握性,不僅比起過去CBA時期相對降低了許多,就連跳投的意願,似乎也在許多的進攻設定中慢慢減少了。

這著實是件可惜的事情。

高低位之一

關於「高低中鋒搭配」的這個問題,以下我提出這樣的看法,不知道是否正確,在此也想跟大家討論一下。

因為在我的印象當中,台灣籃壇這幾年國家隊撇開曾文鼎、吳岱豪偶有輪流受傷的情況不說,即便在SBL各個球隊裡頭,似乎也很少有過「針對性」並且「有效率」的高低位配合。

對此,我很納悶。

有沒有人可以告訴我其中的問題出在哪?

是教練?球員?還是環境呢?

或者這只是我的錯覺,事實上長久以來從沒這問題出現過,真正有問題的,是莫名其妙鬼遮眼的我?

pippenza@yahoo.com.tw,希望各位前輩可以替我解惑。

高低位之二
在我看來,目前SBL最適合(或者需要)打高低位的球隊,應該非達欣莫屬了。

因為今年的達欣,禁區多了個洋將,田壘也復活了,可是去年瓊斯盃國手李豐永、陳子威,卻也在這個時候,逐漸呈現出表現下滑的跡象。

儘管大家都能瞭解,這是個無法避免的事實。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當比賽到了某些時刻,身高並不突出的艾倫,在進攻端最大的功用,就是只能死命的用屁股擠向籃框時,這無疑是個相對較沒有效率的戰術設計。

尤其對達欣陣中有著許多外線好手的球隊而言,田壘、李豐永或者陳子威,此時若能有一人適時地站上高位策應,或者出手投籃,肯定能讓球的流動,順勢傳導到最適合出手的球員手中。

更何況,陳子威、李豐永都已經是國手級的球員,過去也都證明了自己的身手,多參考些高低位搭配的戰術設計,為他們增加點上場時間,長期看來,對於達欣還是利多於弊的。

高低位之三
現階段,同樣很適合「高低位」這臨場戰術設計的球隊,還有璞園。

在今年球季的比賽當中,我很欣賞吳建龍在低位以外的區域拿到球時,他觀察場上整體狀況的眼神,因為那代表著除了籃框之外,他眼裡還塞得下其他東西。

外線功夫不俗的吳建龍,他與簡嘉宏的低位搭配是否是一個方法呢?我想,對於現在也想解決人員功能性過渡擁擠情況的璞園而言,是可以多加考慮滴。

當然在另一方面,裕隆李啟憶與曾文鼎的組合,也很具最有威脅性,但既然照他們以往的模式,裕隆就可以拿到例行賽總冠軍了,那麼高不高位,自然也就不是那麼重要的事情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