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圓球城市 登入 | 註冊 | Help
.

從運動科學看最近籃球選手受傷事

By 徐武雄

    媒體報導說,中華男籃田壘脛骨疲勞性骨折,以及小朱朱彥碩提起,達欣球員經常受傷乙事,讓我不得不提筆來和籃球人談談這運動科學事;以運動科學來說,選手的受傷你可以從「運動力學」角度得知,可能是有些選手的肌力訓練不平衡所致;你也可以從「運動訓練法」瞭解,選手的受傷有些可能是選手肌力訓練不足造成;你當然也可以從「運動醫學」獲得資訊,可能是選手復健不完全就冒然再加入訓練造成的二次傷害;你更可以從「人體解剖學」角度診斷,認為這是疑似選手骨骼已經使用過度而呈現退化等等。

 

從以上言論讀者不難理解,假如從運動科學角度思考選手的受傷,其實運動教練與選手,都必須為這樣情事負責;因為假如是肌力訓練不平衡,就表示教練的訓練處方(training program)有問題,或者選手不知其所以然的胡里胡塗;因為假如是肌力訓練不足,就表示教練的訓練管理不當,或者選手自主訓練的偷雞摸狗;因為假如是復健訓練不足,就表示教練缺乏科學素養,在訓練前缺少合理的檢測,或者選手只愛比賽不愛訓練的後果;因為假如是選手使用過度,這就表示教練的訓練素養缺乏,其內涵欠缺科學化管理,或者選手不懂得什麼叫做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等等。

 

當然,運動傷害源由千百種,這樣介紹與敘述只是揣測,只是把我個人所知向讀者說明;也在此強調,這只是討論事件,不是針對那位教練或選手。

 

『田壘咎由自取?』

 

    從運動傷害的案例,依常理瞭解田壘的運動傷害可能原因有三,一是他自己不自愛,二是他現在與過去教練缺乏科學素養,三是老闆與教練團所致,以下敘述。首先從運動訓練討論,優秀競技選手的準備運動(warm-up),不獨可以讓選手身體與心理做到充分準備的動作,更可以讓選手的關節、骨骼與肌肉、韌帶等四要件充分活動,進而達到技術完全發揮、也避免身體組織器官的傷害,這已經是不爭的科學事實;所以,要參與比賽或訓練之前的準備運動重不重要?當然重要,像我們看NBA的比賽,選手賽前的準備運動其慢跑、關節操、伸展操、步法等,就足足做了超過40分鐘之久。

 

那麼,以田壘是中華隊國手、又是中華隊與達欣主將來說,準備運動理所當然重要。可是,就我親眼目睹的田壘,他曾在友誼賽之前根本沒做什麼準備操,隨意動了動手腳三兩下然後就上場打友誼賽;從這裡問問讀者,他這樣可以做好運動傷害預防嗎?這沒做好準備運動就下場比賽是誰的錯?當然主要還是他不自愛啊;因為,他假如知道他必需以運動為「謀生」工具,他要不要做好準備運動?當然要對不?所以,從過去案例看田壘受傷,我們幾乎可以斷定,真有可能是他自己因素造成;尤其,從運動醫學案例看他「脛骨」的傷,絕不是這一天、二天最近的事對不。

 

『教練要加油?』

 

    其次談田壘的受傷可能是教練的問題乃在於,不記得多久以前看新聞報導說,SBL裡的達欣體能訓練是每星期至少都要做五天的一萬公尺跑步訓練;從運動訓練法討論,一萬公尺訓練是屬於心肺耐力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與腳肌耐力的訓練,這是籃球運動因為隸屬於有氧運動所致,所以,才要從事腳肌耐力與心肺耐力的訓練。可是,就心肺耐力項目的體能訓練有許多研究發現,每周訓練三次與每周訓練四次效果差異不大,每周訓練三次與每周訓練五次有些差異,但是差異沒有達到顯著。

 

從這裡讀者要瞭解的是,多數的籃球教練在顧忌「過度訓練(over training)」與,還要從事其他項目的體能訓練例如爆發力或協調性訓練情況下,教練大多選擇每周三次的心肺耐力訓練。因為,籃球運動不是只有體能而已,還包括技術性的東西,尤其是投籃的訓練比重更是關鍵;像很多外線射手每天要投進500個外線,這幾乎花掉二個小時時間。所以,在訓練時間分配、球員體能負荷考慮下,長跑一萬公尺的訓練多數教練並沒有每天操作,很多籃球教練都採取季節前30分鐘慢(長)跑,或比賽前期採取12分鐘全速跑的心肺耐力訓練處方。

 

尤其以運動訓練法看待這心肺耐力與腳肌耐力訓練,12分鐘全速跑與30分鐘慢跑的「訓練處方」其實是相當適合的量,因為他們都只在3000m與5000m之間;因為曾有籃球相關研究是2號得分後衛與,3號小前鋒球員一場球所跑距離約4700m。像世界杯足球賽巴西男足隊的心肺耐力與腳肌耐力訓練,準備期也多是以30分鐘跑,比賽前期則僅以12分鐘全速跑(約3500至4500m)實施,這是教練從訓練效果與訓練效率考慮的問題,這部分和前中華木蘭足球隊的訓練處方是一樣的。除此之外讀者需瞭解的是,已經很多研究顯示,不當與過度的跑步會造成脛骨與脛骨前肌受傷,尤其跑者假如在堅硬的馬路上、或上下坡路段從事跑步訓練更是罪魁禍首;所以,很多學者專家才建議一些運動教練,假如要從事心肺耐力與腳肌耐力訓練,可以在田徑場或改以有氧舞蹈代替,這樣「科學化」的操作。

 

由此,看某些籃球隊,經年累月在堅硬的馬路上做,心肺耐力與腳肌耐力訓練,讀者就簡單可以瞭解這些訓練是否符合「運動科學」了!當然也由此,讀者可以對「運動科學」有深入一層認識。

 

『別人的兒子不是寶貝?』

 

    另外從SBL達欣的10000m長跑訓練到,田壘的脛骨受傷讓我想起,在競技訓練場有句貼切的「台語」,那是諷刺教練訓練行為殘酷話是,「別人的兒子死不完!」這從運動訓練法來說,訓練行為殘酷界約於嚴格和過度訓練、大負荷訓練量等三者當中;可是,讀者必須認識的,訓練嚴格和過度訓練、大負荷訓練量並不是相同的同義詞,這在論壇裡網友就已經說明。因為從運動科學來說,所謂嚴格在技術訓練上來說是,技術動作要求不打馬虎眼、不允許選手在技術練習上隨隨便便,技術動作不合理或不正確;所謂嚴格在體能訓練上來說,例如是速度訓練要求在12.5秒完成100m8趟,絕不允許8趟都在13秒完成這樣的得過且過。因此,這嚴格不是隨興、面帶嚴厲口氣對選手說:給我跑10000m,這樣的疑似過度訓練。

 

    其次以現代高級競技訓練趨勢來說,很多運動教練講究的都是大負荷的運動訓練量,藉以強化選手機體的能力;而當選手有機體逐漸適應這樣大負荷,所謂進步就自然形成。問題是,在大負荷訓練之後與下一次課訓練之間的「休息與恢復」,運動教練做了多少運動科學的處理?從許多資訊讀者不難理解,這休息與恢復其實才是許多教練「競技」的關鍵;也就是你教練在選手被你操練之後,教練你採用了多少運動生理學、運動營養學、運動心理學、運動生化學、運動醫學等等專家,去協助你的選手做休息與恢復,以期教練在下一次課訓練繼續執行大負荷訓練,強化選手的有機體?

 

    從運動科學的文獻可知,假如沒有做好科學化的休息與恢復,選手隔日的訓練不獨容易因為疲勞尚未消除,身體能力尚未恢復,以致下一次課訓練效果會大打折扣外,選手也容易受傷、選手態度提不起勁等等,都是常見的運動訓練場事務;所以,當運動教練無來由、即興的、沒有科學化、荒謬的過度訓練,結果恐怕就是應驗那句「別人的兒子死不完!」,而並不是用嚴格可以掩飾教練的土法鍊鋼了。從運動科學討論,提醒讀者也可以由此問問運動教練很簡單的話是:你的訓練處方依據什麼?

 

這就是在運動訓練法的理論上講的,運動訓練處方需要應用醫學、生理學、生化學、營養學等等知識,設計出最合適處方(training program)方可達到預期效果;而設計訓練處方要件有四,即 TIDF:

 

T =type of training(考慮採取何種訓練方式):也就是教練要思考的是,既有的訓練器材與訓練場地該採取何種訓練方式。

 

I = intensity of training(訓練強度應如何):這大部分思考的是訓練期別,因為越是靠近比賽期,訓練強度應該和比賽狀態一般,甚至超過;而在一般的準備期訓練強度就應該輕微、適度不宜過重。

 

D = duration of training(訓練的時間及期間應如何):也就是教練要思考的是,不同期別的訓練課時間、在不同季節前或季節外的體能訓練項目應該如何從事等。

 

F = frequency of training(訓練次數、頻率應如何):大部分思考的是每周可訓練日數,以及每次課訓練時間、頻率等應該如何才合理。

 

    因此,到底別人的兒子是不是寶貝?恐怕就不是以教練這兩個字可以一筆帶過的。

 

『由數據引導出訊息』

 

從以上這些資訊讀者應該瞭解,運動團隊的領隊、防護員、訓練員、管理與教練等人,假如運動科學素養不足、心態不正等,運動選手受傷恐怕就司空見慣、不足為奇了。當然,前頭所提,選手自身觀念合不合理也是關鍵;因為選手受傷的嚴不嚴重、可不可以繼續參與訓練或比賽等情事,從理論裡討論,最清楚的應該就是他自己、當時教練與就醫時的醫生三者。所以,田壘可不可以打球、是不是在勉為其難下打球等問題,其實是他自己最清楚;因此,這脛骨受傷到現在才想要處理,似乎有待商榷。

 

其次報載敘述,由於田壘這次受傷,以致多數時間他都在球場見習乙事,這從運動科學討論可以簡單衍生出「運動傷害復健」的科學問題來;因為從運動醫學討論,選手受傷後不只需要就醫診斷之外,需不需要動手術、不動手術後的休息與復健該怎麼做等問題,都應該在田壘去美國移地訓練前就要決定、做好處理的事。今天,田壘去了美國,卻都在球場看隊友移地訓練,然後返國之後才想要處理,在在顯示這移地訓練期間的「不科學」;也顯示中華隊的美國移地訓練應該缺乏運動傷害防護員,或者缺乏隊醫、訓練員等運動科學專業人員跟隨,所以,「延誤」至今才將傷情突顯。

 

最後討論曾文鼎的腳踝再次扭傷乙事;先前就提過我們看棒球選手王建民,只在訓練過程就將腳踝做好貼紮,以避免腳踝扭傷;以棒球選手的腳踝扭傷比例不若籃球選手高情況,棒球選手都要做腳踝的貼紮,為什麼籃球選手曾文鼎卻不愛做貼紮?從曾文鼎在今年瓊斯杯已經扭傷、很多籃球選手腳踝扭傷次數頗高的事例來看,他再次發生扭傷的機率頗高,可是為什麼到美國移地訓練的曾文鼎,還是發生腳踝扭傷?是他仍然沒有做貼紮保護的土法鍊鋼,還是他已經做了貼紮保護,只是其他因素再次使腳踝扭傷?這真的需要有心人去瞭解,瞭解到底運動科學在中華隊的內涵;否則這些為國努力奮鬥的籃球國手,也就是一直在缺乏國家運動科學的照顧下付出,如此一來,先進的國家這名號恐怕有待許多人努力。

 

    本文最後和讀者閒聊的是,日前在臺灣體育學院上運動訓練法時候,和學生討論的一件事;我舉例說某HBL名校籃球隊的選手有近三分之一都在膝蓋上有「酸痛」問題;那麼,從運動科學討論,這三分之一的數據(data)傳遞些什麼訊息(Information)?是教練的運動訓練處方的量不合理?還是教練訓練的動作有問題?亦或是訓練場地、設備器材有問題?這些是我們學習了運動科學後,該有的疑惑與態度;因為,假如前述問題沒有解決、假如還持續發生,那,我們所學的運動科學就不是拿來「學以致用」,而只是文憑的工具而已!

Published 04-10-2006 01:04 by 朱彥碩
Anonymous comments are disabled
SkinName:iroha_Blog2
Powered by Community Server (Commercial Edition), by Telligent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