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圓球城市 登入 | 註冊 | Help
.

Kobe Bryant搞死林書豪

林書豪NBA生涯愈來愈有趣,比Carmelo AnthonyJames Harden更難搞的Kobe Bryant,幾乎要搞死林書豪。林書豪的故事還真的前無古人。

 

湖人在主場打敗東區第一的多倫多暴龍,Kobe Bryant愈打愈得意,3111籃板12助攻完成生涯第20次大三元。他能傳球,而且傳得絕妙無比,多次傳到令人忍不住從椅子上跳起來,他把林書豪該做的組織、進攻、節奏掌控全都包了,讓林書豪在場上無所事事,甚至令林書豪在場上感到「迷失又困惑」。

 

賽後林書豪自己都坦誠,「整場比賽都找不到節奏」。

 

任何一名控球後衛在這場比賽成為Kobe隊友,都會找不到自己融入比賽的節奏,因為Kobe把控球後衛的工作和職責、球權,全部包攬下來。

 

湖人打活塞,Kobe變本加厲,Kobe直接轉換成控球後衛,他全場送出13次助攻,湖人再勝活塞,林書豪只能靠邊站,整場比賽出手5次,其中三分球42中,砍進11分、5助攻,角色、功能、數據愈來愈像Derek Fisher

 

林書豪當然不敢「造次」,老大打球,叫你走開,算是客氣,他打得正順手,連湖人教練Byron Scott都不敢說Kobe的不是,林書豪那有說話餘地。正確的說,在這支湖人林書豪連抱怨都不能,他只能安分守己,像Derek Fisher那般習慣的找到空位,等球,接球就投。

 

林書豪可以不爽,但只能幹在心裡。林書豪也可以獨一點,拿了球就幹,打自己的球,爭自己的角色,但我相信如果林書豪真的這麼打,他很快就會消失在湖人先發陣容,甚至被教練和Kobe當面痛斥。

 

識時務者為俊傑,林書豪只能在Kobe滿城光環又無理霸氣中,盡力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他得撐完這個賽季,打出水準以上的數據和形象,為自己掙下一分合約。

 

做為一名名義上的先發控球,實際上卻只是一名湖人空位定點射手,當Kobe Brya nt想要這麼打的時候,林書豪永遠要習慣,因為KobeByron Scott的教練,而Scott是湖人的教練。

 

聰明的林書豪,經歷Carmelo Anthony的獨霸,James Harden的隨我意,以及Kobe Bryant的蠻橫,他一直被當做是犧牲者,受盡委曲,情有可原,林書豪跟這三大聯盟一線球星,都是聯盟排名前10的球員,如果說他太委曲、太犧牲,也不盡然,任何人跟這三人同隊,都要面臨球權減少、角色轉換、功能改造的調整。

 

林書豪NBA生涯短短四年,就能跟三名頂級得分手同隊,是幸也是不幸。

 

林書豪效力紐約尼克時跟Carmelo Anthony同隊,Anthony是聯盟數一數二的得分高手,更是超級球星、超級單打王。林書豪在Anthony受傷缺陣時迅速崛起,又在Anthony傷癒復出之後,兩人合作默契、性格、球路始終「卡卡」。

 

最終林書豪在季末受傷,無法再戰,林書豪也順利成名,打出名堂,Linsanity「林來瘋」讓林書豪身價無可預期的飆漲。

 

林書豪跟休士頓火箭簽下一分三年2500萬美元合約,離開紐約,原本以為他將會成為火箭先發主控,撥雲見日,平步青雲,怎料2012年季前火箭意外從雷霆交易到James Harden,季中又簽下要球不要命的Patrick Beverley,林書豪在火箭的地位每況愈下。

 

林書豪從先發打成替補,經常在決勝期只能呆坐板凳,也始終沒能得到火箭教練Kevin McHale的信賴。林書豪和Harden之間的合作關係與默契一如他Anthony,兩人球權卡死,關係冰冷,默契難成。

 

2014年夏天,林書豪很「幸運」離開火箭,脫離Kevin McHale的陰影,離開球霸Harden的勢力範圍,被交易到洛杉磯湖人。

 

原本以為林書豪在湖人可以如魚得水,找到寄託,也可以在更靠近家鄉的大城市、全美娛樂重鎮洛杉磯打出另一股「林來瘋」,沒想到遇上比球霸、獨霸更蠻橫的Kobe Bryant

 

林書豪需要球權才能打出他的風格,就算他不是跟AnthonyHardenKobe同隊,而是跟LBJTony ParkerKyrie IrvingDamian LillardKyle Lowry成為隊友,他一樣要讓出球權,轉換角色,適應新的隊友和球隊文化。

 

往正面一點看,林書豪得適應Kobe隨時想要轉換的角色與打法,他得服從Scott的調度指揮,把空位投籃練得更好,失誤控制得更少,提升場上效率,這也是NBA不變的生存法則。

 

 

 

Published 03-12-2014 03:12 by 李亦伸

Comments

No Comments
Anonymous comments are disabled
SkinName:iroha_Blog2
Powered by Community Server (Commercial Edition), by Telligent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