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6 這天下午, 我去看松山高中和日本來交流比賽的洛南高校進行交流賽, 順便在賽後跟從教練研習營趕回來的黃萬隆教練聊聊 U19 的後記. 洛南高校不是這次的主題, 所以留在文章的最後稍微談談.
下面是跟黃萬隆教練的訪談節選

對拉脫維亞當地與歐洲球員的印象?
- 天氣真的是非常舒適, 不會太熱太悶. 食物非常的清淡, 而帶去的泡麵成為搶手貨. 建築上因為以前被俄羅斯統治過, 所以當地的建築物都非常有俄羅斯的特色. 像我們下榻的地方, 就是個有百年以上歷史的俄羅斯文化建築.
- 這個國家這次U19有一個球員被NBA選走了(按: Davis Bertans, 馬刺隊) 普遍來說歐洲很多隊伍都有高大具有淺力的球員. 最大的特: 是他們都一號到五號都可以拉到外線投三分, 而且打法全面, 不會固定每個位置就只能夠做單一功能. 他們的三四五號鋒線球員也都可以像一二號一樣的流暢運球和組織進攻.
- 控球後衛特別的沉穩, 有耐心. 這應該是歸功於從小就在球隊(club)裡面的訓練, 增加了很多一般學生球員不會有的比賽經驗. 不同於台灣的HBL, 一年了不起二十多場比賽.
- 但是相對的, 其實 HBL 的球員基本動作並沒有很大差距, 對於籃球的觀念也沒有很大的隔閡.
有哪一場是應該贏但是卻沒有贏得的比賽?
- 前三場比賽裡面, 其實每一場都應該可以贏球的!
- 其實每一場一開始的差距都非常的小, 往往都是在對手連續投進了兩顆三分球後, 差距從六分開始擴大. 而這大部分都是在第三節開始的時候.
- 一二三號位置的球員對於對方的高大球員就顯得陌生多了, 畢竟比較少遇到相對高大的後場. 而且對於身體對抗的碰撞度也有落差.
- 其實團隊防守做的不差, 像是球員之間的默契經過密集的訓練也算搭配的不錯.
- 像是對澳洲那場球, 球員已經開始對高大球員的應對較為有經驗了, 所以在後面的時候的確有積極的追分
對於籃板的落差怎麼看?
- 我們是有高大的球員的, 而且基本卡位也做的不差, 但是遇到更高大的球員就顯得經驗不足去處理身體對抗上的應對.
- 但是像鋒衛一二三號的球員, 就顯得太小, 很多時候即使卡位做好了, 但是人家更高大許多的球員直接在他們頭上把籃板摘走
- 身體對抗的碰撞尺度對於我們的球員來說是很硬的, 可是在國際比賽中卻是可以接受的尺度, 我們的球員因為經驗上較少, 所以較難去應對.
連敗之後的士氣?
- 球員沒有因此於喪氣, 反而相信他們還是可以有機會贏球的. 整體的士氣並沒有因此而降低
- 相對的對於縮小的差距, 這反而鼓勵了球員可以盡量去放手一拼
- 可惜的是最後前鋒球員們沒有能夠站出來搶分, 例如三分球就沒有發揮開來. 相對的反而是在內線去得分.

誰在這次的比賽進步最多?
- 每個球員都有進步! 像是洪康橋, 胡瓏貿, 就知道了怎樣面對更高大球員的處理方式. 像是陳盈駿, 范士恩, 都因為這次更適應身體對抗強度高的比賽. 簡肇熠, 余純安, 也都有所進步
- 對於每個球員我都認為這次經驗帶給他們之後更多進步的空間和機會
如果之前的情蒐更完整, 會怎樣改變集訓方式?
- 其實我們的情蒐不能算差 (按: J.F.J寄給教練的情蒐資料看來還不錯 XD), 但是對於實戰經驗卻不是再好的情蒐能夠給的. 籃球還是要在場上打了才知道, 不是紙上談兵就夠了
- 可惜的是, 球員們並沒有太多的機會能夠去實際體會場上面對高大球員和高強度肢體碰撞的經驗.
- 像是澳洲球隊打瓊斯盃, 他們派出的是 U19 去跟別的國家隊打, 自然而然的是跟更高檔次的球隊去學習經驗.
- 澳洲的教練在賽後就跟我們說, 像是下次就應該跟至少三大洲不同球風的球隊各作一次練習賽. 亞洲, 歐洲, 美洲, 各州的球風都不一樣, 以國際賽來說應該要能夠跟各種球風實際上打過一次, 才能夠真正的體會到怎樣去解決處理, 在正式比賽中才能夠有對策.
下次再執教亞青的意願?
- 在需要我的時候做好我的本分. 我很高興這次能夠帶隊出征, 畢竟去跟各國學習對我或是球員都是一次難得的經驗. 能夠見識到別的國家的球風和訓練, 對於未來的成長都是一種經驗!

謝謝黃萬隆教練多次的抽空配合採訪, 也謝謝他帶給台灣年輕球員一次無與倫比的經驗!
圓球城市的 2011 年 U19 專題, 就在此告個尾聲! 台灣籃球, 中華隊, 加油!
期待我們圓球城市能夠做的中華隊國際賽事專題越來越多!
※後記的後記:
- 當天來訪的洛南高校, 籃球實力可是很堅強的! 我們比較熟知的應該就屬 2003 年畢業的竹內兄弟. 這裡有他們學校的資料: 連結 (他們是京都連續39年都進 IH 的學校)
- 跟教練吉田裕司聊了一下, 他說去年的洛南高校在 IH 中成績並不亮眼 (呃, 他們去年第四名....). 這次帶這群高二高三的球員出來跟台灣的高中進行練習賽, 是希望今年能夠至少進入全國前八強 (教練您謙虛了....)
- 兩天之內四場練習賽成績: 第一天早上贏能仁, 第一天下午輸南山, 第二天早上贏南湖, 第二天下午贏松山
- 全隊最高 193 cm, 最矮 171 cm, 平均 181 cm.
- 球風最主要是 motion offense, 以及 full court press (全場壓迫)
- 看到了洛南高校每個球員的身材都很結實, 而這次 U19 最大的差距就是身體對抗性, 所以問了吉田教練日本通常什麼時候開始做重量訓練? 他說高一就會開始了. 而是否會妨礙身高發育? 似乎有科學原理去做的話, 對於身高妨礙的影響是較為小的.
- 這個跟吉田教練的小訪談是在比賽前做的, 也是還沒跟黃萬隆教練談話前. 不過, 看完了訪談, 再看看這個後記, 除了恰巧前後呼應之外, 聰明的圓球市民們應該知道我想要表達的深層意義 (不知道的去討論區開版問我吧 XD).
- 跟松山的比賽, 因為黃萬隆教練剛好在教練研習營, 所以沒有督軍指揮. 我看到了擅長全場壓迫的三連霸綠色神盾, 怎樣見識到日本僅謙虛的目指前八的球隊用自己的招數來對付自己. 當然, 黃萬隆教練是球隊重心, 沒有他在這場比賽也只供參考而已.
- 後來趕來的黃萬隆教練, 知道輸球後, 先教育了球員一番, 才有空坐下來好好聊聊這篇訪談. 我看到了他怎樣教育球員之後, 不難理解為什麼去 U19 的球員都有進步. 那不是因材施教就可以解釋的, 他是很認真的去了解你的問題, 讓你能從中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