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圓球城市 登入 | 註冊 | Help
  • 2023,台灣職籃由盛而衰?

    就我記憶中,台灣籃壇從來沒有過這麼糟糕的一個修賽期。打垮自己的,是接踵而至的負面新聞,從七月一直到現在就沒停過,國際賽打得再差都沒有這麼糟糕。每天早上起來,沒消息就是好消息,簡直沒完沒了。到SBL裕隆隊這個假球事件,你認為是終點嗎?

     

    不,後面可能還有。

     

    也許你會說,SBL不是職籃,跟職籃有什麼關係?可社會不是這樣認定的。SBL跟裕隆隊又不是台灣籃壇的新生兒,連我不看籃球的父母看到這新聞,都忍不住要問我兩句怎麼回事。這反映了一個現實:台灣職籃的形象,正處於風暴中,而且嚴重下滑。這牽動的已經不僅是SBLPLGT1都會受到波及,這是個連動的效應。很快的,我們就會看到這種效應反應在球場的票房上。

     

    台灣職籃的利多因素已經出盡,林書豪再能打,退休也就是這一兩季的事情。到時台灣的職籃賽場上,還有什麼可吸引人之處?靠啦啦隊嗎?SBL有假球,誰敢保證其他兩個聯盟就沒有?球迷失望之餘,其他聯盟真的不會被影響到嗎?

     

    回台灣已經快兩年了,我對籃球卻有很強烈的疏離感。除了NBA外,偶爾看看高中和大學的比賽外,兩個聯盟的職業賽我沒到現場看過,籃協主辦的比賽更是被我拒看了。主要是當烏鴉當久了,不想看到的人、不想看到的事情還是眼不見為淨。這兩年我花在圍棋的時間比籃球還多,培養下一個許皓鋐或是黑嘉嘉都不錯。我就想在一旁看看,台灣的職籃想走向何方?

     

    結果,眼見的三個聯盟,不約而同的都出大事:PLG執行長下台換人,然後整個聯盟經營方針從公司制改成協會制,這是又走回頭路了;T1想跟PLG合,還沒合成,太陽隊就先被幹掉了;就連插管呼吸一般的SBL都出了假球問題。這可真是有出息,不知道是誰喊出「台灣大職籃時代」,這麼多球隊,這麼多球員,還領不等同身價的高薪資,然後國際賽打那樣,你跟我講這是什麼「大職籃時代」,欣欣向榮嗎?假的,跟泡泡一樣一戳就破。有多少人想趁這幾年撈一票就走?我之前還樂觀的預期,這種榮景還能有個三、五年,現在才第幾年就開始走下坡?

     

    我不想唱衰,但有句話非常有道理:國之將亡,必有妖孽。這意思是說,一個國家要衰弱、滅亡的時候,會有反常的事情發生。為何我說是有道理的話?這不是迷信,而是一個國家要走下坡的時候,它的價值觀會發生錯亂,不該有的事情有了,不該出現的人出現了,這放在任何一個社會組織上面依然適用。荒誕的事情一多,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時,人們對荒誕的事也習以為常,你還能指望他還會欣欣向榮?

     

    同樣的,一個社會組織,不論是公司,還是一個球隊,一個職業聯盟,當他們要吹響熄燈號的時候,也不會沒有徵兆。真正偶然、突發的事件使他們結束的事情是比較少的,絕大部分都會有一個能看得見的過程。如果沒有過程就毀滅,就表示底子根本不夠,連燃燒都只是一瞬間。

     

    以今年台灣職籃所發生的這些事來看,我敢說,就是個徵兆。如果不能體察這些徵兆所帶來的意義跟警訊,又不能有效的解決,它還會一個接一個的爆出來。我不關心你洋將用幾節幾人次,這都是好解決的技術問題,我只關心未來這五年十年,這個職籃聯盟打算怎麼走下去。

     

    但我還能看到這未來五年十年嗎?善自珍重吧!

  • 職籃聯盟大合併,是時候嗎?

    台灣目前有三個籃球聯盟,其中兩個是職業的,一個是準職業的,三個聯盟加起來一共是16支球隊。以台灣的市場來說,怎麼看都太多了。合併是遲早的事情,但問題來了:現在是時機嗎?

    我不知道,為何要急著討論合併的事情。 

    PLGT1SBL,我們若撇開SBL不談,PLGT1在行銷經營理念上,其實根本不同。如果沒有辦法統合這種差異,我看不出來有什麼立即合併的必要性。弄不好,「呷緊弄破碗」,大家一起完蛋。說政府要介入,我覺得更搞笑,政府是要介入什麼?介入的點在那裡?強迫合併?莫名其妙。政府最好不要介入這種事情,你可以當推手,大家都有意願的時候去推一把,但不是自己來主導。如果政府受到某些球隊的壓力來推動,最後大家玩倒了,你也責無旁貸。

    現在看起來,PLG是目前不想合併的,T1是想合併的,SBL說不定也有球隊也想。但當初T1不就是因為有些球隊不符合PLG的一些原則而沒能進入,然後自己拉一個聯盟打。這不是錢的問題,而是一個聯盟的永續發展問題。老闆投資球隊的理由可以不一樣,但是一個聯盟的目標應該是一致的,就是「永續經營,共同獲利」。說到底,如果球隊的老闆希望聯盟照他們所希望的遊戲規則玩,而不是他們照著這個聯盟的遊戲規則玩,那這個聯盟也長不了。我以為台灣籃球圈的人士對於20多年前中華職籃CBA的倒台認識是很深刻的,現在看起來,驚弓之鳥還有,吸取教訓則未必。

    合併意味著什麼?並不只是把盤做大,也意味著毀滅。1976NBA合併ABA的時候,七支ABA球隊只有四支加入了NBA,也就是說只有這四支通過了NBA的要求與考驗,你才能進來,另外三支就再見了。合併的要求條件,不是以球隊的實力水準為標準,而是以商業經營規格為標準。也就是說,我比較信服PLG目前的模式,要有個主場,要有個行銷團隊,要有主動開發市場的能力。你要是都沒有,想用外力介入分杯羹,合理嗎?以目前台灣的情況來看,合理的職籃隊數量大約就是八到十支,現在都有濫竽充數之感了,所以一定會踢掉一些不符合要求的球隊。NBA合併掉ABA只是因為他們規模大嗎?是商業模式決定了這個結果,大家認可了NBA的模式,球隊老闆認可,轉播方認可,廣告贊助也認可,所以選擇了NBA 

    同樣的,台灣的職籃聯盟要是要合併前也會如此,何必要把意見不同的非搭在一起?先讓時間來考驗看看,而不是現在就硬送作堆。

    由於現在PLGT1都還在草創階段,所以我也接受一些溢價高薪或是以前比較看不過去的一些規則,但是經過幾年後必然會進入到一個成熟期(如果能撐到那個時候的話),很多的制度會回歸正常軌道。所以在最後PLGT1要合併前,最好讓雙方各自發展,看看誰走的路是對的,然後再決定到底走誰的路。我個人是反對現階段談什麼合併的,除了一起上車把路都走歪掉,我看不出有什麼好處。說得難聽點,各自玩各自的,再過個兩、三年有一邊不行了,才能知道誰走的路是對的,這個時候再來談還差不多。如果各自都玩得不錯,大家共同繁榮,說不定維持兩聯盟並行也很好。還有一種狀況,就是兩邊都玩得很爛,不變革不行了,這時候可以來談合併。但現在來講,最壞的結果就是一起毀滅,把原本活得好好的一起拖下水。

    其實這種問題很簡單:多從「聯盟」的發展角度去思考,少從「球隊」角度去思考,答案就很清楚了。

     

    Normal 0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TW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表格內文;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2.0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 mso-font-kerning:1.0pt;}
  • 林書豪能帶給台灣籃球的,不是只有人氣和票房

    林書豪在高雄鋼鐵人的第一場比賽,帶領球隊取勝,自己攻下了216籃板13助攻,現場門票賣光,周邊商品也賣得很好。這第一仗打得很漂亮,當時很多人擔心林書豪是否不是這麼紅了?現在看起來,這些擔心是多餘的。

    台灣的職籃聯盟,可要好好的珍惜林書豪在台灣的時間。不僅是職籃,整個台灣籃球,包括管理層、教練、球員,都需要好好觀察林書豪在台灣這段職籃時間所能帶來的寶藏。要是不好好發掘,那是自己浪費機會。

    一個NBA曾經的球員,而且不是邊緣人、曾經火紅過的林書豪,能帶來的絕不僅於此。他是如何自我訓練的?如何自我調整的?訓練的內容、過程、態度,以及他自身的戰術素養、經驗,對場上的理解。還有,在個人的技術動作等等,台灣球員需要從他身上學的太多太多了,至少一個「職業球員」該做些什麼,我想不僅是鋼鐵人隊的球員,其他的球員可以仔細觀察。別忘了,林書豪還是講中文的,他可以跟你無障礙溝通,這是那個外籍教練或是NBA球員來台灣打球都沒辦法做到的。你要是去問他,他都會很樂意跟你交流,這就是林書豪,你找不到第二個這樣的機會了。我甚至很希望林書豪在從球員退休之後,留在台灣擔任教練,至少可以針對球員做長時間的指導,對台灣球員會有非常大的益處。

    林書豪會在台灣打多久的球?不知道。打完這一季嗎?鋼鐵人隊不能確定未來。我是覺得林書豪選擇來台灣打球有點一完心願之感,尤其和弟弟同場競技,所以不太能確定他會停留多久。但無論如何,那怕只是這半個球季也好,台灣籃球可以從林書豪身上得到的,絕不僅是人氣與票房。如果浪費了,只是享受著他帶來的熱鬧,那會遭到天譴的。

    林書豪看起來是瘦了一點,感覺對球場略有生疏,隨著適應台灣球隊的節奏,我相信他的表現還能更好。他跟其他的洋將不同,洋將需要繳出更強勢的個人表現證明自己的能力,而林書豪會比較偏重於團隊。換句話說,他會幫隊友成長,這不就是我們所需要的嗎?很多球員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差,但是需要一個契機將其點火,這種感覺,林書豪最懂。我以前轉播過CBA比賽看到林書豪與陳盈駿交手後,他們賽後握手時,林書豪還會特別跟他說一些比賽場上的細節或是動作,像是學長教學弟那樣,這種感覺真的是太好了。這一季前半段他們同隊,相信阿駿可以從他身上學習到更多。

    我希望大家要珍惜林書豪還在台灣打球的時光,不論是球迷還是球隊。人有時要是不知惜福而惡言相向,到時追悔莫及。

    Normal 0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TW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表格內文;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2.0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 mso-font-kerning:1.0pt;}
  • 超越Kareem Abdul-Jabbar登頂NBA歷史得分王意味著什麼?

    LeBron James在這個月,即將超越Kareem AbdulJabbar38387分歷史得分紀麗(例行賽),登頂NBA歷史得分王。不管你喜不喜歡LBJ,這都毫無疑問是個偉大的成就。從2003年進入NBA到現在,LBJ歷經20個賽季走到如此地步,真的,超越我的想像。

    LBJ這個賽季的場均得分還有30.2分,依然是非常高的水準。如果以七成五到八成的出席率來看,這一季要突破40000分大關是沒有希望的,但達到39000分仍有可能。假設能到39000分,這意味著,在過去20年間,他每季要至少出賽75場的情況下,場均得達到26分左右的水準。要知道要拿這些歷史累積的紀錄,最重要的就是身體健康,持續性的上場比賽。我看重一個球員最重要的就是耐戰,能否經常出來打,容易受傷而經常缺席的不會是我心目中理想的球員。LBJ這點上,確實很了不起。雖然在湖人隊這個階段時他的缺賽數比起以前是大大增加,歲數大了沒辦法,但至少他都有維持在一定的高度。考慮到他的打法會有比較多的衝撞,能有這樣的出賽場數跟效率,已經無愧為天選之子了。

    LBJ這種能續航下去的能力,光靠自己的身體素質是不可能做到的。還需要極度的自律、自我要求與訓練,還有科學的協助,幫他維持這樣的頂尖的身心狀態。你在他這20年期間,聽過任何緋聞嗎?聽過他幹些什麼比較出格的事情嗎?基本上沒有。嚴格的自律讓他走到這一步,我回想起Abdul-Jabbar20NBA生涯,也是如此。你可以看看許多類似的運動明星,譬如我心目中的最重要的偶像鈴木一朗,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有著幾近變態的自律,但這是成功的最根本因素。可能他們很多行為,你會覺得近乎僧侶般的苛刻,但這就是我們之所以為凡人、而他們卻可震古鑠今、名留青史的理由。因為他們早就有了為自己投身的這項運動,所要犧牲一些生活璀璨的覺悟。

    LBJ在退役的時候,可能會創下前無古人的40000分、10000籃板、10000助攻這史無前例的紀錄,而且是大概率可以達成,因為後兩者他已經達到了。Abdul-Jabbar稍微可惜的是,他是唸完四年大學、比LBJ大了四年投入NBA的,若是他高中畢業就進入NBA,恐怕LBJ要追得夠嗆。不過即便如此,我們是看著LBJ過來的,對於他會更有感一些。LBJ所處的這個年代,誘惑更多,整個籃球的打法也變得更加的多元,LBJ面臨的挑戰也越大。迄今我還是常會聽到LBJ只是會靠身體打球,我覺得這句話理解錯了:球員不靠自己的天賦條件打球靠什麼?相反的,我認為他是最懂得利用自己身體優勢打球的球員。這就不僅需要他的先天素質,還有腦子。身材很粗勇的球員也不少,但誰像他一樣了?

    無論如何,不管LBJ會不會再拿個NBA冠軍,提前恭喜他完成了最想完成的歷史志業。LBJ可以討論的東西還很多,豈是寥寥數語可以結論?在過去20年間,如果NBA沒有LBJ的存在,我簡直不敢想像會有多乏味,不管是贊他的也好、黑他的也罷,LBJ毫無疑問是網路時代最具討論性的球星之一。而「偉大」這兩個字,LBJ受之無愧。

     

    Normal 0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TW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表格內文;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2.0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 mso-font-kerning:1.0pt;}
  • Dwight Howard、林書豪,到底是台灣職籃的壯陽藥、補藥、還是毒藥?

    自從Dwight HowardT1聯盟的雲豹隊後,一時之間話題不斷,但隨著他的一些受傷,以及雲豹本身的戰績影響,27歲的Howard也許還可以救球隊於水火之中,但他也37歲了。我一方面也挺欣慰台灣的教練們也沒有被他的名頭嚇到,也能找到對付他的方式;另一方面,Howard的票房效應也在下降中,球迷的新鮮感漸漸消失。我不會說Howard的效應已經結束了,因為球季還沒完,但很多事情是值得擔心的。

    而林書豪,在與廣州隊和平分手後,也即將在2月加入P+聯盟的高雄鋼鐵人隊,林書豪在NBA的聲望雖不及Howard,但他還拿了中華民國護照,也曾經在NBA裡掀起轟動。很顯然林書豪造成的聲勢,至少不會小於Howard。現在的問題不是林書豪會帶來多少票房效應,而是P+怎麼打這張牌的問題。

    我在觀察台灣職籃的發展時,現階段可以說是野蠻生長的期間。P+是第三季,T1是第二季,預料兩個聯盟前五年的時間都是「野蠻生長」。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不管發生什麼事情,例如請來超知名的球星、給球員的溢價合約等等,這些其實都可以接受。換句話說,現在就是沒有限制的先長再說,因為還有很多的利多因素還沒出盡,比方說旅外球員,如林書豪等等,刺激增長球迷的重大利多還沒有完全的用完。

    但經過五年之後呢?衰退期就會到了,要是不小心的話,甚至可能更短。台灣的球迷是很喜新厭舊的,一成不變的東西,過不了多久就會膩。這個時候要維繫的就是「基本盤」,也就是「球賽的本質」。比如說,雲豹請了Howard,固然現在很多人買票是為了看Howard,但Howard是人形熊貓嗎?他也會老,有一天也會走,到時怎麼辦?再找另外一隻無尾熊來?到時觀眾胃口都養大了,誰還理你?

    所謂「球賽的本質」,就是自身的實力。你要讓其他的觀眾看到雲豹隊除了Howard之外,還有很多不錯的球員跟看點。球迷想看到的是,本土的球員所打的球是個逐步在提升水準的聯賽,而不是請來幾個洋將大咖,然後其他本土球員也只是原地踏步的當陪襯。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球場的其他賣點做得很好是一回事,但如果球賽的內容與品質沒有提升,球迷的倦怠感是很快就會來的。

    ●我對Howard來台灣後所做的一切,都是滿意的。不在於他到底打多少場,而是他在球場外也參與了一些公益活動,或是自己私下體驗台灣生活與美食的直播與和球迷互動,我認為都非常好。他沒有耍大牌,也沒有什麼過分要求或是太出格的行為,在球場上也敬重隊友與對手。除了因傷打得稍微少了點,其他都很棒。 

    但我對Howard最擔心的是什麼?不是源於他本人,而是有了一個這樣的例子,其他球團會不會跟進?也就是重金禮聘大型洋將。現在看起來,P+聯盟並沒有隨之起舞。可能也是在觀望,看看Howard可以帶來多大的效應。但是現在來看,Howard的影響也在衰退當中,包括他個人的年齡也不小了,傷病的問題也影響了上場,同時球隊也沒有因為他來了戰績就變好。這本來就是可以預期的,雖然票還是賣得不錯,但是不要忘了請了這種大物來的目的是什麼:就是雲豹隊希望給觀眾看的就是告訴大家除了Howard之外,還有很多T1的球員、雲豹的球員也不錯,球賽還是很好看。如果把Howard比喻成一隻熊貓,大家為了看到熊貓而來到動物園,那其他的動物怎麼樣就不用管了嗎?這是我最希望台灣職籃球隊需要去思考的問題。

    相比之下,林書豪的到來,我反而比較放心。我會很期待鋼鐵人跟P+聯盟,如何運用林書豪帶來的一切。林書豪中文也通,所以跟球迷、隊友、媒體等等的溝通毫無問題,唯一比較擔心的是林書豪個人的狀態。其實我更希望林書豪能帶來的,是以他曾經身為NBA球員的經驗,不論是場上或是場下的,能夠影響我們新一代的台灣球員。 

    ●不僅是Howard,還有即將到來的林書豪,其實都是台灣職籃亟需要的票房補品。但若沒有善用,他們就可能只是春藥,能讓你硬起來一時,等到你完事就「萬念俱灰」。然後你就會抱怨他們,並沒有把台灣職籃挽救起來,成了一款「毒藥」,因為只冀望於他們。這都是不對的想法,他們這些球星是負責吸引眼球跟版面,而不是主軸,主軸還是在球賽本身,而不是球星個人。觀眾球迷可能會因為他們而入場,但是需要讓他們看到除了球星之外的看點。就像人一樣,藥補不如食補,不可能靠吃藥維持身體健康,還是要改善自身體質。

    另一方面,Howard或是林書豪這種級別的球星,對於台灣的職業隊來說,這不是僅限於某個球隊的資產,而是整個聯盟都需要去維護的共同資產。並不是說大家要幫忙出錢請他們來,而是整個聯盟都需要利用他們所剩不多的籃球生涯所能帶來的吸票效應做到最大,讓更多人知道:「喔,台灣的職籃也不錯,很有可看性。」

    隨之要注意的是整個聯盟與球隊的管理,是不是配得上這些球星?譬如,我就很不認可蘇翊傑辭掉總經理自己下來打球的方式,這在外人看來,觀感不好,會覺得你這球隊實在太兒戲了。就算他還有那個實力,但總經理辭掉然後馬上變隊友,這像話嗎?被罵就被罵了,有辭職的必要嗎?所以球隊與聯盟的管理是不是配得上這種級別的球星很重要,不然再鋒利的寶劍握在手上,也只是廢鐵一支。如果這些洋將覺得你處理球隊的事物很兒戲、那麼他們跟你球隊的關係也就是萍水相逢,也不用對你太認真。

    像這些台灣職籃的「利多因素」,也就是這些可能到來的球星或是旅外球員,雖然尚未用盡,但基本上已經不多了、就算旅CBA這幾個回來也不會比林書豪更轟動,要請外援也很難超過Howard這種等級了。時間是不等人的,在未來的三到五年間,如果球迷的新鮮感一過,問題就會來了。

    如果P+可以善用林書豪(這個概率是比較大的),而T1不能善用Howard所帶來的效果,那麼,70年代ABANBA兼併的事情不出幾年就會發生。不要忘了現在台灣的經濟形勢還是有很多潛在的風險,什麼時候這些老闆開始要緊縮開支的時候,球隊就會被犧牲。我要提醒的是,能夠給台灣職籃加分的籌碼並不很多了,兩個聯盟都需要有點緊迫感,穩定自己的腳跟繼續走下去。 

    祝大家兔年快樂。 

    Normal 0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TW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表格內文;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2.0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 mso-font-kerning:1.0pt;}
更多發表 下一頁 »

News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

Post Calendar

<2023年12月>
週日週一週二週三週四週五週六
2627282930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123456

搜尋

Go

Archives

Syndication

SkinName:iroha_Blog2
Powered by Community Server (Commercial Edition), by Telligent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