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圓球城市 登入 | 註冊 | Help
 
首頁 作者專欄 新聞 市民開講 活動專區 論壇

老徐園地

  • 也許?從湖人戰小牛談籃球技戰術

     

    湖人隊目前以02落後,看的支持的球迷「心癢癢」;衛冕球隊,真的會輸掉這球賽?也許;就讓我們專心一些,去談第二場的技戰術吧!

     

    後徹步跳投

    第一節還剩下108秒,小牛隊的Dirk Nowitzki 後徹步跳投(step back jump shot)技術,對於投籃有些水準的球員,有些值得一看。那是在小牛進攻時,Nowitzki持球在球場左側底線區,Lamar Odom貼身防守;Nowitzki經過刺探步找出Odom防守位置偏差之後,就毫不猶豫以左手下球,往底線區域過人。

    Odom當然迅速的後撤步、再交叉步跟隨;彼時,NowitzkiOdom的身體重心往禁區裡帶二步之後,前腳立即往「反方向:後方邊線」用力後徹,進而擺脫防守移位中的Odom,然後投籃。

    這項技術重點有二,一是持()球者帶球或切入動作,需要像真的要往禁區裡頭樣子,進而把防守者的身體重心位移騙取,讓防守者他的位移路徑,和你既定的後徹方向「背道而馳」;其次,當你運球切入者發現防守者的身體重心位移已經被你騙取、很快跟隨後,你的前腳要迅速彎曲急停,且快速「反方向蹬地」,再擺脫防守者糾纏。

    這反方向蹬地的後徹動作主要是快,而不是要求蹬地後跳的很高,再出手投籃;你後徹步投籃是,追求防守者措手不及的去投籃;而不是,讓防守者措手不及以後,你挺腰在空中、等他趕緊過來封阻。

     

    控球後衛的技術與概念

        第二節還剩下1057秒至1052秒的play,則告訴我們打控球後衛的球員,你應該具備怎麼樣的技術與觀念。那是湖人隊Lamar Odom在禁區裡頭投籃不進,小牛隊Brendan Haywood搶到防守籃板球之後,迅速傳球給Jose Barea這個矮小的控球後衛;Barea1057秒的時候接到球,然後快速運球推進到前場,並且是殺到禁區裡頭,觀察前進無路之後,再運球往禁區左側推進,彼時也發現跟隨而來的拖車(trailer) Dirk Nowitzki,於是,將球收起傳導給Nowitzki

        這裡Barea所展示的,有幾項控球後衛該具備的技術與觀念,一是,後場接應傳導球之後,不能長傳快攻,就應該「運球急攻」;這種運球急攻,往往會在防守方兵荒馬亂時期,因為配對不當(miss match)、因為盯人防守者來不及回後場防守的漏人、因為某區域防守者來不及回後場防守等等因素而獲得有利契機。當然,這種運球急攻,其實也是在尋求轉換快攻過程裡的3322的「空間有利」原則;這也是前些日子所談攻擊籃框的概念之一。

        Barea所展示的第二項技術是,控球後衛你應該具備運球殺入禁區尋找空檔攻擊的能力之外,你控球還需具備運球殺入禁區後,能夠「安全運球脫離」壅塞的禁區之能力與概念;你控球後衛不能夠運球殺入禁區,在沒辦法取得攻擊時掉球,或者運球殺入禁區沒辦法攻擊時,隨意出手攻擊等低級的概念。所以,運球殺入禁區瞬間,還能夠隨時保護球、在禁區裡可以運球急停再走、在禁區裡可以橫向運球、殺入禁區的一邊運球、一邊解讀防守等技術,就是彼時的技術與觀念。

        很多技術與觀念不成熟的控球後衛,總是一箱情願的運球殺入禁區後,多數沒有在運球切入過程評估情境,然後,就無釐頭的在禁區裡冒然出手;或者,不懂得運球急停再走、不懂得利用運球急停後再橫向運球脫離等,結果就在壅塞的禁區收球而陷入絕境等。

     

    破解區域防守戰術

        第二節還剩下1030秒開始的這個play,則是很簡單的示範給我們瞭解,破解區域防守的技術與觀念。

        湖人控球後衛Steve Blake,在後場接應傳球之後,運球推進到前場,然後將球傳導給,彼時在球場右側3分線外45度的Matt Barmes;緊接著,Blake做一個給了就走(give and go),這個給了就走很簡單就可以「判斷」,小牛隊是否採取盯人防守。從Blake空手跑位瞬間,小牛隊3分線圈頂區的防守者,只是「跟隨二步」就返回到圈頂區;這個動作讓明眼人即可「分辨」,小牛隊是佈置區域防守。

        於是,Blake空手跑位到,球場左側底線區「牽制」,區域防守的左側低位(low post)防守者;由於持球者Matt Barmes彼時已經吸引,球場右側低位的防守者,移位到3分線45度位置防守,Lamar Odom則在球場左側3分線45度牽制,區域防守者的高位(high post)左側防守者,中鋒Andrew Bynum在球場右側低位牽制防守的中鋒,所以,圈頂區的左側高位防守者,也被湖人的另一位進攻球員吸引、牽制著。

        接下來是,持球者Matt Barmes眼看弱邊(weak side)大角的Lamar Odom出現空檔;於是,快速又用力的將球傳導。這個大角傳導球,吸引小牛隊的區域防守,做一個隨球移動(move as the ball);於是,禁區中央就出現很大的空檔。想當然,從「空手攻擊籃框」的概念裡,處於弱邊的Barmes,毫不猶豫就快速空手切到,罰球線之下的禁區,進而接獲Lamar Odom的傳球,去攻擊區域防守的小牛隊。

        這裡有另外一項,破解區域防守的技術與概念是,弱邊大角傳球必須是「用力、迅速」的;破解區域防守裡,很多的大角傳球總是軟趴趴、幅度過高的傳導,那是把空檔化為烏有的關鍵。

    再者,提醒球迷需瞭解,從此處的大角傳導球,就可以破解區域防守主要因素有二,一是,「適當佈置與牽制」,讓區域防守變化為你教練想要的「形態」,像這個play就是讓小牛隊的區域防守,形成禁區中央的空檔;其二則是,藉由快速傳導球去破解防守方,讓他們「來不及隨球移動」,移動去彌補區域防守裡的禁區空檔。

    最後討論,從此處與這場球賽後續裡,湖人隊破解區域防守的概念裡可知,適當佈陣之後,進攻球員「拉開、牽制」之下,很多情況會變化為「一對一」的情境;如果,你進攻方有一個穩定的得分手,經過安排與佈置之後,你會發現讓他一對一去執行的結果,彼時,區域防守就不是她原來所追求的目的了。

     

    罰球得分打快攻

        罰球得分,也可以打快攻,這個play也吻合日前所談「攻擊籃框」的概念;其實,這也是John Wooden在他所著的書籍裡,所分列的快攻種類之一。這裡提供Wooden(1988)觀點認為,在一般團隊快攻的模式可分為六類:

        一、禁區籃下防守籃板的快攻。

        二、禁區左右防守籃板的快攻。

        三、禁區外長反彈籃板的快攻。

        四、對方得分後快攻。

        五、對方罰球得分後快攻(罰球不進歸類於第一、第二項)

        六、被我方抄截或對方失誤等。

    那是在第二節還剩下759秒的時候,小牛隊Brendan Haywood罰進第二球之後,湖人隊發底線球;彼時,在後場接應的Shannon Brown接到球之後覺得,人還在後場左側3分線45度的Lamar Odom,假如迅速接球,也可以打快攻裡的「機遇戰(early action)」;於是,Brown快速將球傳導給Odom

    接到球的Odom運一次球就從左側進入前場、觀察後一看眼前形勢是,右側有攻、守二人,中路則有隊友Andrew Bynum和小牛中鋒Brendan Haywood,而球場左側則只有小牛隊的Dirk Nowitzki,那些矮小的後衛群都還在後場;於是,疑似「嗜血成性」的Odom認為面對Nowitzki是機不可失,瞬間加速運球準備單打Nowitzki

    防守本來就不是很好,移位速度也不是很理想的Nowitzki,彼時怎地招架的住;所以,節節後退,直到籃框之前的退無可退,逼的也是退無可退在一旁的Brendan Haywood只好犯規。Odom這個可算是鋒衛搖擺人的身材與身手,當然就簡單得逞,並獲得球進算加罰一次多得1分機會;所以,這個play真的告訴我們:罰球得分以後,確實「還可以」打快攻。

  • 理所當然—輸;談季後賽公牛戰老鷹

     

    聯盟戰績6220負、排名第一的公牛,在季後賽第二輪首戰竟然輸給,只有44勝老鷹;如果看球,且由數據解讀,你會發現:公牛輸的「理所當然」!以下從數據解讀事實、從數據探討問題,以及數據看不到的訊息等討論。

     

    從數據解讀事實

    假如不看數據,並且,你也和我一樣,從球賽開始看到結束;請問:雙方「防守質與量」,誰比較好?扣除掉第四節還剩下5分鐘左右,公牛隊最後苦苦追趕的拼戰防守;冷眼旁觀,其實,老鷹在整個全場防守的質與量,是好過於公牛。

    然後,看老鷹全場7840中的51.3%整體投籃命中率,再加上3分球137中的53.8%命中率,以及罰球2016中的80%命中率;球迷從這些數據,怎麼樣看待公牛隊的輸?

    我直覺認為:面對「著火」的老鷹球員,你公牛隊球員怎麼還那麼規規矩矩又「老實」的防守?冷靜觀察,公牛隊的防守,還是讓老鷹的一些球員去做他的習慣方式進行投籃,想當然命中率會很高;尤其,老鷹球員的投籃已經「中邪」情況,你防守者應該逼他、強迫他改變投籃習慣才是呀!

    再看公牛隊全場8337中的44.6%整體投籃命中率,再加上3分球188中的44.4%命中率,以及罰球1613中的81.2%命中率;球迷從這些數據,怎麼樣看待老鷹隊的防守?

    今天公牛隊對老鷹的防守,說他們防守不佳,除了數據之外,還可以具體一點的舉例說,全場至少有5次是,公牛隊的防守者,距離老鷹隊持球者是二步之遙的防守;所以,信心飽滿的老鷹球員,在著火時刻、簡單就直接跳起投籃。

    艾,我們瞭解,非常時期有非常時期的手段,只因為,彼時對手老鷹球員像似中邪的隨便投、隨便中;你公牛隊的防守球員,假如還老老實實防守,那叫「找死」。

    再者,今天公牛隊的另外防守缺失是,許多次在幫忙防守以後,根本沒有做好撲、阻傳(deny the pass)、並迅速隨球移動(move as the ball);公牛隊的幫忙防守球員,總是等老鷹隊空檔球員接球以後,再衝出去、跳起封阻,這現象也至少發生5次以上。尤其,防守對象像老鷹隊球員這樣,假如他已經「著火」或者是射手之類球員,你防守者做幫忙防守簡直是「送禮」一樁;並且離譜的是,那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幫忙防守,被運球切入傳導到外圍投中3分球。

     

    從數據探討問題

    球迷看到今天公牛隊的輸球,不知有何感想?從公牛隊在比賽中,不是老鷹隊防守緊迫情況,這種「非壓迫狀況下」的失誤,公牛隊竟然出現至少3次,這失誤的數據傳達給我們什麼訊息?我的解讀是,公牛隊球員「籃球IQ」不佳、謀合還不夠、季後賽「經驗」不足等;由此推論:公牛要拿冠軍,至少再等一年。季後賽的球隊,發生這種叫做「不應該的失誤」,1次就不得了了;假如還發生那麼多次,這表示球隊存在有太多問題,有太多問題的球隊,要拿冠軍,真的比較難啦!

    其次,從聯盟官方的統計裡看到,雙方領先次數為126,老鷹隊多數居於領先;如果,再從老鷹隊第一節就領先10(2818)這個數據去看,老鷹隊和魔術纏鬥6場,緊接著今天的戰鬥顯然是「準備充分」的。公牛隊Derrick Rose昨天缺席球隊練球,在某部份上,已經落居下風;所以,公牛第一節自己挖了個大坑:落後太多,其實就在傳達這個訊息。

    老鷹隊的助攻數,竟然有五個人都在3以上;球迷從這個數據,看到什麼訊息?我看到的是,好幾次公牛隊在,老鷹隊的空手掩護(off ball screen)進攻時,二位防守者到底要不要交換(switching),有些迷惑與不確定;所以,老鷹隊的空檔就多,持球者助攻數當然也多。如果,再把老鷹隊球員,今天恰好好多人的命中率奇高無比納入;這樣的老鷹隊球員運球切入後傳導普遍助攻數很多,就不足為奇了。

    Derrick Rose出手27次、命中率11球、整體投籃命中率40.74%;從這個數據,球迷看到什麼?我直覺認為,Rose整場比賽不合理出手至少3次,那種呈現的有些是「籃球IQ」不足;並且,有可能因為賽前因故沒有練球,所以,這樣低迷命中率就算是正常了。

    一個球隊核心領導人物,在大賽前的練球缺席,只有球隊契合欠缺、自己手感不佳而已?尤其,他還是球隊的「發電機(playmaking)」,一場球賽竟然要出場高達40分鐘以上;這現象讓人擔心,下一場球賽前,球隊的整合假如Rose又缺席,公牛隊可能就甭玩了!

     

    數據看不到的訊息

        看老鷹隊在公牛隊進攻球員要做,空手切時候的阻絕(deny)防守技巧,讓人不自覺心跳加快、亢奮異常;並且有那種:這才是男人的球賽!像第一節還剩下206秒,Carlos Boozer在球場右側高位(high post)持球,準備以持球替隊友掩護;結果,在公牛隊球員操作外側掩護(out side screen)時,老鷹隊Damien Wilkuns的阻絕跟隨,先利用身體的抗壓性把公牛隊球員擠開,然後跟隨到Carlos Boozer身旁時,硬從Boozer手中把球搶奪而走。球迷從這個數據呈現不出來的防守加抄截動作,有沒有「拍案叫絕」?

        對照昨天塞爾蒂克和熱火的浴血拼戰,塞爾蒂克在空手掩護(off ball screen)時,主將Paul Pierce對熱火Dwyane Wade的「硬扛」掩護動作,今天老鷹和公牛隊的雙方攻守,也經常是為此「人仰馬翻」;像第二節還剩下643秒,Kyle Korver利用隊友的空手掩護,跑位到球場右側3分線45度,接獲隊友鋒衛搖擺人的Ronnie Brewer助攻傳球投中3分球,其實老鷹隊的防守球員,就是被公牛隊的空手掩護「擊倒在地」,沒有辦法防守成功呀。

    球迷從Korver這個3分球進,讓公牛從落後7分,追趕變為僅僅落後4分的鏡頭,也看到這個空手掩護在數據上呈現不出來,球迷有沒有覺得,這樣籃球賽實在像是「WWE(職業摔角)」?

        這個球季,聯盟「MVP」已經公佈為:Derrick Rose他;可是,看今天的比賽發現,Rose他藉由隊友設立掩護(on ball screen)的運球破壞能力如何?好像不怎麼樣對不?球迷有沒有發現,Rose他和隊友搭配的對持()球掩護成功率並不高,為什麼?

        從今天比賽的數據裡,球迷你也看不到的是,為什麼公牛隊的空手掩護(off ball screen)後,「空檔得球」攻擊的機會與次數不多?是教練Tom Thibodeau真的不擅長「指導進攻」,還是,是老鷹隊的防守優異,亦或是公牛隊Kyle Korver23號球員,利用隊友的空手掩護之跑位技巧不佳?除此之外,提醒球迷:Kyle Korver為主的公牛隊23號球員之空手跑位技巧,和塞爾蒂克隊的Ray AllenPaul Pierce等人「有何差異」?

        公牛隊第四節還剩712秒的暫停,從「8775」雙方的數據上,球迷看到什麼?我解讀是,彼時公牛由落後9分,讓對方投進一個3分球,變成落後12分,這種二位數的落後;假如,緊接著的進攻不夠謹慎,不能得逞的話,分數會被拉開更多。所以,申請暫停,除了要告訴球員瞭解:「連續4」進攻不能得逞,要小心;假如被拉開分數,後面時間所剩不多,這就難以追趕了。結果,公牛後續就由Joakim NoahLuol Deng接連得分,進而把分數追趕為落後8分。

    相對的,老鷹隊第四節還剩下615秒的暫停申請,就有「互別苗頭」味道;因為,公牛隊申請暫停後的連續得分,氣勢正旺。尤其,從暫停的「申請目的」之一是,打擊對手銳不可當的氣勢去看,老鷹教練其實不是「省油燈」;以這個數據上看不到的訊息去解讀,雖然緊接著老鷹發生傳球失誤,被Derrick Rose抄走,分數也被追到時間還剩下515秒的6分差距。可是,老鷹諸將就此明確告訴公牛:要帶走勝利;果不其然,信心未失的老鷹亦步亦趨獲得勝利。

    老鷹他們贏的「理所當然」!

  • 過度使用以致肌肉酸痛之處理與預防

     

    我們臺藝大那個天才主播佬浩,平時不是很有系統訓練;可是,為了系籃,突發奇想用:一天做70下伏地挺身的鍛鍊,想把自己從地獄拉拔回籃球天堂。隔日,喔,手無縛雞之力!@#$%^&*

     

    疲勞與過度訓練

    疲勞與過度訓練(fatigue and overtraining),所產生的肌肉酸痛等症狀,在這個大學院校「系際杯」即將舉行的時刻,總是像蒼蠅和甜點的關係一樣;因為,「即興訓練」像甜點一樣是人見人愛;而肌肉酸痛這些即興、或過度訓練症候群,則像蒼蠅對甜點一樣,總喜歡纏繞操作者過度使用的器官,包括週遭身體。

    像似隨興的自主訓練,往往會造成急性疲勞(acute fatigue),就是一次肌肉的訓練過度;這種疲勞時間短暫,一天或二天以內,通常伴隨肌肉酸痛、睡不好或過敏反應(Tudor,2001)

    另一種類似症狀叫過度負荷刺激(overload stimulus)。她是平時很少訓練,卻因為需要而操作小週期的訓練,雖然訓練的質與量都控制的不錯,卻因為超過身體「長期」的負荷、以致不適應;結果,因為二個星期每天連續的訓練,所造成的類似急性疲勞,進而釀成肌肉的過勞。這種急性疲勞的反應,多數都會高達二天;症狀包括訓練乏味、睡不著、沒味口、情緒受到困擾、對能量使用不合理等(Tudor,2001)

    在大學系際杯籃球賽前後,另外較常發生的症狀是訓練過頭(overreaching);她多數導因於一或一個以上激烈的小週期訓練,或者訓練時休息時間不足(過少)。像準備「全國大資杯(全國大學院校資管系都可以參加的比賽),密集訓練二個星期以後參賽;然後,賽後休息一個星期,馬上返校再集訓,準備一個星期後的參加校長杯或系際杯等球賽。

    所以,這種疲勞通常是一時性的;也因為操作者是小週期訓練,休息時間不足,因此疲勞會持續數天到二週。這一狀態,可能發生肌肉的過勞(muscular overstrain);症狀和過負荷刺激一樣,不過,由於訓練時間拉長,持續休息不足,所以情況會比較嚴重;包括安靜心跳率(晨間睡醒時所測每分鐘心跳)增加、增加非最大運動時的心跳率與乳酸濃度,過早疲勞以及運動成績明顯下降,尤其夜間容易口渴。

     

    過度訓練的症候

    發生過度訓練,除了像我們臺藝大的天才主播會肌肉酸痛之外,從心理、體能方面以及身體的功能方面,大略會出現以下症候(蔡崇濱、劉立宇、林政東、吳忠芳等,2003)

    一、心理方面:興奮性增加、專注能力變差、無理性增多、對批評敏感、自我孤立於教練和隊友、缺乏主動、沮喪、缺乏信心、意志力降低、缺乏拼鬥意志、擔心比賽、容易放棄計畫或比賽欲降低。

    二、體能方面:協調性降低、肌緊張度增加、一再重現錯誤、節奏性的動作不一致、降低分辯與修正動作能力、身體的能力降低、速度、肌力與耐力降低、恢復速率變慢、反應時間變慢、容易發生意外與傷害。

    三、功能方面:失眠、無胃口、消化不良、多汗、肺活量降低、心跳恢復變慢、容易發生皮膚與組織感染。

     

    在運動生理學網站「http://www.epsport.idv.tw/epsport/ep/show.asp?repno=44&page=1」裡頭所述,運動引起的肌肉酸痛可以分為急性肌肉酸痛與慢性(遲發性的肌肉酸痛)二種;急性的肌肉酸痛有別於肌肉拉傷,而是指因肌肉暫時性的缺血,而造成的酸痛現象,只有肌肉作激烈或長期的活動下才會發生,肌肉活動一結束即消失。通常,急性的肌肉酸痛會拌隨肌肉僵硬的現象;急性酸痛那是肌肉在運動中或運動剛結束後的一段相當短的時間內發生疼痛。

    肌肉慢性酸痛,往往發生在訓練後的 24-48小時之間,肌肉慢性酸痛的程度與肌肉收縮的形態有關;離心收縮最容易形成肌肉的慢性酸痛,等張收縮最不顯著。肌肉慢性酸痛的原因,有此一說是組織牽引理論,也就是說是肌肉損傷而起。肌肉慢性酸痛的另一理論是指肌肉痙欒理論,那是認為肌肉的反覆性抽筋而起;還有的是結締組織理論,那是認為肌肉的結締組織受傷(如肌腱)而起的慢性肌肉酸痛。

     

    過度訓練因應處理、預防

    一、過度訓練的因應與處理

    緩解肌肉疼痛,大多採取「伸展拉長肌肉」的方法;這機轉主要訴求是,在拉長肌肉時,刺激了肌肉的高爾基式腱(golgi)器官,使其發生抑制性衝動的結果。從中樞神經來看,牽引肌肉可以改變相對應中樞的興奮性,並通過負牽張反射的作用,來阻斷由於肌梭興奮性過高引起的痙攣,以及改善由痙攣引起的局部組織缺血,從而改善肌肉的血流,促使受損組織的康復(趙家琪2004)

    從實驗的肌電圖也可以看到,牽拉酸疼的肌肉,可使其放電逐漸減少,並呈現電靜息狀態,這說明靜力牽張可以肌肉酸疼的興奮性(趙家琪2004);所以,在過度運動訓練後,到肌肉產生酸痛之前,假如反復操作拉長肌肉的方法,也就是,明知過度運動訓練時,在「整理活動」多多伸展,對緩解肌肉的疼痛效果更加明顯。

    還有一個文獻報告是,利用「針刺和氣功」去緩解肌肉酸痛,這也是有所報導;像似用針刺(針灸)的方法,處理游泳訓練引起的肌肉酸痛,有77%的人酸痛明顯緩解。這機轉可能是,由於針刺的刺激,促進了體內自身鎮壓疼痛物質內腓鈦的產生。氣功也有類似的作用,甚至通過氣功舒發放外氣,也有緩解疼痛;有人發現用氣功治療疼痛時,血槳內腓鈦等鎮痛物質含量增加,肌肉放電減少,痙攣解除等現象(趙家琪2004)

    由於「恢復的手段」包含按摩與泡熱水澡,所以,這二種技巧也是適當的處理方式;這主要是,肌肉酸痛多數為帶來肌肉僵硬,運用各種按摩技巧,讓緊繃的肌肉放鬆,當然就可以減少緊繃所帶來的酸痛。至於泡熱水澡的概念,這主要是因為過度訓練往往帶來疲勞,在泡熱水澡可以「促進新陳代謝」情況,也可以讓肌肉放鬆,想當然就是很好的處理方式。

    至於「營養性恢復」,當然需要針對性的掌握,操作者是屬於交感性神經的過度訓練,還是副交感性神經的過度訓練,此處建議網友去看醫生進行診療;基本上,新鮮的蔬菜水果、維他命物質等,多數對疲勞的排除、人體的恢復有不少的功效。

     

    二、過度訓練的預防

    從「運動訓練法」去檢視,平素較少使用的器官部位,或平時訓練較少的肌肉,突然進行激烈或進行過度反覆的活動,最容易引起遲發性的肌肉酸痛;所以,想當然預防的最佳方法是以,漸進的方式進行肌肉活動,使肌肉能夠在「能力負荷水準」下,進行的繁重或多次反覆運動。

    除此之外,不要犯上訓練上的錯誤,諸如疏忽恢復、自我要求過高、長時間中斷訓練後訓練的進度過快、高強度的訓練刺激過多等是重要關鍵(蔡崇濱等,2003);所以,假如像我們臺藝大佬浩,突發奇想的「一步登天」鍛鍊,那是非常危險的。

    把握運動訓練的「一般性原則」,其實是相當重要的預防過度訓練的觀念:

    ()漸進原則:負荷漸進、強度漸進、技術學習漸進等,都是訓練指導的重要原則;尤其在體能訓練上,負荷與強度等重要關鍵,不能隨興調整,需要循序漸進安排。

    ()持續原則:體能的訓練要持續、技術指導與學習等等,都要保持持續原則;中斷再恢復訓練、沒辦法連續的訓練、急救章想要速成的訓練等,有些時候的成效,往往比沒有從事訓練的結果還差。

    ()超負荷原則:訓練的負荷,當然要超過原來的能力,讓身體去逐漸適應才會進步,這和循序漸進道理是一致的;例如準備期的速耐力訓練,原來負荷是75%操作三組,在追求「超負荷」原則考慮,第二或第三個星期,就應該超過以上負荷,而調整為80%四組等等超過原來負荷的訓練。

    ()負荷漸增原則:體能或技術的訓練,其負荷要逐漸增加,這和前項超負荷道理相同;例如伏地挺身第一週的二組20下,漸漸增加到第二週的二組25下、第三週的二組30下等。

    ()均衡發展原則:體能與技術、甚至心理等都要全面兼顧,甚至包括體能內涵的柔軟度與肌耐力也需要面面俱備這樣的均衡發展;你從事訓練不能只有單純考慮某單項,例如只操作手臂的鍛鍊,你必需全面兼顧。

    ()精神技術體力與環境適應力同時訓練原則:包括時差、場地適應等等,都需要面面俱備。

  • 高中生籃球隊的指導問題

     

        網友那個打過甲A的籃球高手,轉行當「教練」;他提到高中籃球隊怎麼樣指導,以下討論。

     

    問題

    您好 在下是一個普通球迷,姓@#@#,最近有興趣嘗試一所高中的臨時執教;請問,您老對於帶隊高中生有和見解?

    好吧,有些突兀了可能,先做個自我介紹吧;本人西元「@#」生人,曾經在9600賽季效力於甲A的「@#$」隊,後來因為受傷退役,之後去「@」國的高中和「@#$」的大學打球。現在就職@#@#,持有「@#$%」高中單賽季助攻,「@#」大學單賽季搶斷記錄。現在有興趣重新回到籃球上做一些事情,如果不介意的話,希望給予一些指導。

     

    討論

        首先,想就四大方向和你討論;一是該所高中是「菁英高級」學校籃球隊,就像臺灣HBL甲級籃球賽一樣的球隊,還只是一般普通的高中球隊而已?其次要討論是,你教練每天可擁有「超過2小時」可訓練時間;還是,你教練每天只擁有「不到2小時」可訓練時間等。

    以上四種不同類別的球隊,儘管半數的指導內容可能大同小異;但是,就因為「層次」不同、「可訓練時間」不同,你的「訓練處方」內容就迥然有別了。

    再來,要和你討論訓練處方的內容,尤其「體能」的訓練比例,應該要提高;不論是肌力或心肺耐力、速度與柔軟性等。一個簡單思考,就算一般乙組球員,你教練假如能夠在他學習籃球過程,把他的身體「鍛鍊」的極為出色,包含前述各項體能等;那麼,當他進入大學要學習專業知識,或者進入社會要去謀生、賺錢等,他都因為擁有充分的本錢健全的身體」;所以,他會比一般人的未來性更高、更有前途。

    當然,假如他們是專業甲級高中籃球隊呢?想當然,體能絕對比什麼還重要;為此,體能鍛鍊更需要在,這種甲級高中籃球隊「總訓練時間」佔有50%以上才適當。尤其你需要瞭解,人類潛能各項體能的「激發訓練」,約在12歲至16歲之間最適當;所以,就高中生來說,這個容易激發他潛能的時期,你教練假如沒有好好把他鍛鍊,恐怕只會讓許多有天才的球員埋沒了。

    其次,雖然不瞭解你們球隊比賽內容與水準;可是,單就親眼看過臺灣高中甲級與乙組籃球賽去推論,基本動作的運球、傳接球、投()籃以及個人防守等四項技術,如果,能夠將之指導與鍛鍊到某一種水準以上,球賽應該很簡單就可以進行才是。

    尤其,扣除掉預計專職發展為控球後衛的球員之外,一般球員假如擁有優異體能(快速啟動與快速橫向移位二者)做後盾;那麼,快速運球推進或運球過人,快速行進間的運球變向過人等二項簡單的運球技術,在高中籃球賽已經綽綽有餘了。

    同樣,扣除一些身材過於高大的中鋒外,假如球員擁有優異的體能(瞬間敏捷與速耐力)與個人防守做後盾;那麼,適當傳接球技巧,和快速移位能力與傳接球上籃技巧,在快攻過程得分就易如反掌了。

    籃下擦板投籃、快攻上籃、在禁區各個角度抓到籃板球的攻擊技巧、運球切入禁區的攻擊技巧以及中距離投籃等五項技巧,應該是一般高中生需要學習與勤加練習的「常見技術」;假如可以把這五項技術穩定性提高,單就提高命中率去思考,一般高中生的比賽,至少都會增加1525分。

    切記,一般高中籃球賽,總得分多數不會超過70分;所以,把這幾項可提高球隊1/3比分數的技術鍛鍊,球隊贏球機會就大了。

    最後提醒你,你假如把球員的每個人之「個人防守技巧」,都詳加指導與安排練習;例如,剛剛接()球怎麼樣防守、已經運球過程怎麼樣防守、對方空手掩護接到球怎麼樣防守、對持()球掩護怎麼樣防守、在禁區側框單打怎麼樣防守等「五大常見」的個人防守技術,每天都不斷指導與練習,如此一來當對手都沒辦法持球過人,對手都沒辦法運球過人,比賽應該就簡單多了。

    以下單就一般高中乙組球隊,可訓練時間約二個小時進行討論。

     

    乙級球隊、可訓練時間每天約2小時

        一般高中乙組的球隊,可訓練時間約二個小時,每星期可訓練五天,總共約120分鐘*5=600分鐘可訓練時間討論,我傾向採取幾個大方向從事訓練:

    一、肌力與肌耐力:採重量訓練,每星期操作三次,每次約10個項目,每種項目操作二組即可,每組操作以1015下為限;如此,重量訓練每次花費約45分鐘,每星期三天次的訓練頻率,就花費135分鐘,佔總訓練時間22.5%

    二、心肺耐力:採田徑場跑步,每星期操作三次,每次約2400m,強度以60~75%即可,並且是在重量訓練之後馬上操作,如此每次約花費15分鐘;所以,心肺耐力三天次的訓練頻率就花費45分鐘,佔總訓練時間7.5%

    三、速度、速耐力與敏捷性:把牠融入傳接球訓練、個人阻運與對球施壓的防守訓練。傳接球訓練每星期操作三次,每次花費時間約10分鐘,並且都在每次訓練課要結束前操作,並且最好由半場傳接球訓練,循序漸進以後全場傳接球的訓練;這樣傳接球的速耐力訓練,每星期花費30分鐘,佔總訓練時間5%時間。個人阻運、對球施壓每天操作10分鐘,也最好以全場操作;如此總訓練時間花費50分鐘,佔總訓練時間約8.33%

    四、運球與柔軟訓練:運球訓練,每天利用從事「準備運動」前的慢跑,以及「整理活動」的慢跑同時進行運球慢跑訓練;抓住三個重點指導與要求,輕鬆慢跑狀態的運球但是運球是有力量的、運球不能看球、運球慢跑練習過程需要改變速度與方向,並且持續5分鐘操作慢跑運球。如此,運球訓練每星期五天就花費50分鐘,佔總訓練時間約8.33%

    柔軟性訓練,緊接著在每天的運球訓練之後做準備運動裡,去操作柔軟訓練,以及整理活動的運球練習後實施柔軟訓練;當然,重點在軀體與下肢的訓練。每種項動作以固定伸展20秒為限,建議操作1216個項目動作,如此每天約花費10分鐘,每星期操作五天總共花費50分鐘,佔總訓練時間約8.33%

    五、傳接球:假如是一般高中生,就過往指導經驗,先從持球、怎麼樣接球、原地傳導球等依序進行較妥善;當然,緊接著由半場的2人、3人近距離傳接球,到最後全場快速移位傳接球加上籃等,是基層籃球不變的練習內容。

    六、():籃下擦板投籃、快攻上籃、在禁區各個角度抓到籃板球的攻擊技巧、運球切入禁區的攻擊技巧以及中距離投籃等五項最常見的攻擊技巧,是一般高中籃球隊需要勤奮練習的內容,並且建議在「分項進攻」裡去安排;至於怎麼樣分項,見仁見智;一般,還是「三分位法」的()控球後衛、()23號面框球員,以及()45號背框球員等。

    七、個人防守:剛剛接()球怎麼樣防守、已經運球過程怎麼樣防守、對方空手掩護接到球怎麼樣防守、對持()球掩護怎麼樣防守、在禁區側框單打怎麼樣防守等五項技術,幾乎就是高中生最常見「個人防守技術」;由此可知,把這五項防守技術搞定,對手得分就自然降低,相對的,我方贏球機會就大大提升了。

    八、阻絕防守:從理想境界去看,假如每個球員都可以做好前述五項個人防守,其實緊接著就和2008年北京奧運的美國男籃一樣,接下來就剩下「阻絕防守」是否適當而已了;當然,二線阻絕與三線阻絕的「看人看球(ballmanme)技巧好壞,絕對會是觀念教育以及幫忙防守的後續關鍵。

    九、開放式快攻與轉換防守:這二項算是小組與團隊的攻、守技術與觀念教育,應該是球隊得分多寡、失分多寡的另外關鍵;以一般高中籃球隊討論,體能與個人防守若能適當強化,很多時候的快攻的得分,恐怕就足以贏球了。

    十、訓練計畫:以下概略提供,參考看看。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1700~1712

    準備運動

    準備運動

    準備運動

    準備運動

    準備運動

    1712~1720

    重量訓練

    對球施壓

    重量訓練

    對球施壓

    重量訓練

    1720~1730

    重量訓練

    強化阻運

    重量訓練

    強化阻運

    重量訓練

    1730~1740

    重量訓練

    封阻籃板

    重量訓練

    封阻籃板

    重量訓練

    1740~1750

    重量訓練

    阻絕防守

    重量訓練

    阻絕防守

    重量訓練

    1750~1800

    重量訓練

    幫忙防守

    重量訓練

    幫忙防守

    重量訓練

    1800~1810

    心肺耐力

    轉換防守

    心肺耐力

    輪轉防守

    心肺耐力

    1810~1820

    對球施壓

    小組進攻

    對球施壓

    小組進攻

    對球施壓

    1820~1840

    快攻打法

    分項進攻

    分項進攻

    分項進攻

    半場對打

    1840~1850

    分項進攻

    傳接球

    半場對打

    傳接球

    傳接球

    1850~1900

    整理活動

    整理活動

    整理活動

    整理活動

    整理活動

     

  • 籃球隊不同期別的「訓練分組」之概念

    我們那個大眼、帥氣的冠霖帥哥來信,老師您好:有一件事要請教老師您,就是籃球隊在一般練球的練習賽時,都是怎麼分配隊伍的?是主力先發一隊,然後替補選手們組一隊是這樣嗎?

     

    討論

        運動訓練與比賽,尤其是「5人團隊」的籃球賽,怎麼樣搭配「適當人選」去從事訓練,進而達到訓練的「質與量」,並且可以讓先發5人保持水準與進步,也可以讓板凳能夠成長與精進等等,都是籃球教練在,訓練與指導上的「領導與管理」最重要課程;以下,就臺灣大學籃球聯賽季節—12月至隔年的3月裡,包括臺灣現有環境中的各種菜市場杯賽等,各種「訓練期別」去討論,各種領導與管理的思維顧慮下,教練怎麼樣面面俱到的安排。

     

    一、休整期:以臺灣的大學籃球環境思考,每一年的4月中旬到新年度「新人」可以報到的6月底,大抵都可以稱之為休整期;大部分教練會讓球員去,進行所謂「彌補」各項球季中遺憾的問題,諸如功課不佳的補強、家庭聚會與異性相處欠缺的溫馨、個人運動傷害的手術與復健、球員和系上問題的處理與解決等。

        因此,在這段期間,只要球隊「可以聚會」,把先發五人平均分配為三個組或五個組,去進行功課補強、協助督導操作復健、家庭訪問、系上籃球發展的運作等等;也由於先發五人不一定功課就會最好,所以,當他們和板凳同一組討論功課、對學業成績的提升等等,先發球員就必需學會「怎麼樣尊重」其他板凳隊友的機會。從學習尊重、相互提攜、增加球員上下互動來說,這樣的分組,在學生籃球是利多於弊的。

    尤其,在復健過程,在那種艱苦又枯燥無味的日子裡,有隊友攜手相伴,對學生時代的年輕人,那會是刻骨銘心的事;甚至如果,可以依此做好家庭間的互動,讓球員家長認識相互的隊員,相信家長也會對球隊的支持頻率更高、更多。

     

    二、準備期:在新人入隊的7月開始至8月底,臺灣一些較為積極的大學球隊,都會從事訓練;所以,這個為期二個月,幾乎每天可以操作「二次課訓練」,基本上,就是球員紮根的最好時期。也有些球隊或做「移地訓練」,藉以慰勞老球員、刺激新球員、避開繁雜事務的環境、改善球員個人缺失等;包括,參加一些菜市場杯賽等,去鍛鍊新球員、整合球隊、訓賽合一等概念,就是這段期間主要工作。

        一般來說,準備期期間,多數的訓練除了體能與個人基本動作外,有些訓練,因為進度,還是需要做到22、或者33的攻守內容;因此,在訓練分組的安排上,你教練為了讓老球員能夠協助你做好「攜帶、指導」某些新人工作,或者期望藉此時期把經驗與技術比較不足的球員,在此期間做技術與戰術、觀念較差的補強與提升,好讓球員「成長」,所以,最好的分組安排是建議,讓一位先發攜帶一位新人,或者一先發攜帶一板凳情況進行。

    這個動作,其實也包含讓先發球員「複習、溫習」的效果;尤其,你先發球員假如不夠熟練、不能理解小組的攻守內容要求,在指導新人或指導板凳上,就會產生一些錯誤與不合理結果,進而在實務操作上,馬上會出現尷尬場面。

    當然,在準備期的實務演練,不論是11或者22等攻守訓練;你教練千萬不要讓球隊最佳進攻球員,去和新人做對抗。某種角度來說,這可以當成是「震撼教育」;其實,實際上,除非新人的攻守技巧與觀念之底子夠得上,否則,大部分的練習效果都不好。像今年度虎科大新進的體保生,我也是一開始先安排球隊二流防守水準的老球員和這位新人對練;結果,在某些攻守練習的要求上,就因為新人底子有些不足,效果就難以令人滿意了。

    其次,在準備期期間,有很多球隊會「以賽代訓」的去參與菜市場球賽;或者有些不同階級的球隊,會利用這段期間做些比較不重要的指導性質之友誼賽。所以,假如有這種球賽,教練切莫「求勝心切」;此處建議,盡量由二個主將先發,去帶三個板凳,或者,三個先發帶二個板凳,這樣組合去進行。並且,你教練應該多讓板凳多打一些時間,讓他們多待在場上去不斷學習與體驗;你假如不在這個時候讓新人多體驗,多數時候,未來的正式比賽的預賽,你就更不敢讓新人上場,相對的,你教練的「板凳深度」就有待進一步尋求了。

     

    三、鍛鍊期:操作比較積極的球隊,我們都建議從9月初或者9月中旬的開學,至10底或11月中旬這二個月期間,多數需要把牠當成鍛鍊期看待;那是要把體能經過紮實再鍛鍊,而提升到接近比賽水準80%以上,2人與3人的小組攻守技術與觀念,更應該練習、進行到相當純熟階段。

    而另一方面的5人小組攻守,則需要初步演練;所以,積極一點球隊,你教練應該在彼時就把「5人團隊」攻守,都指導到某一種水準以上。並且,需要把2人與3人小組的攻守都在5人團隊的內容「銜接起來」;切記,包含發前場邊線球、最後結時間的攻擊、剩下1分鐘落後3分怎麼樣進攻等等的5人技戰術。

    所以,你教練彼時「心裡有譜」的先發,還是需要用二個去帶三個板凳;那幾個比較差一點的先發,就以三個先發去帶二個板凳,然後著手進行5人團隊的攻守演練與對抗。這個階段的5人團隊,建議及早把「核心人物」挑選出來,讓他倆「嘗試」去帶其他4位球員;當然,這就自然會出現二隊5人競爭的核心人物對抗,讓他倆去「良性競爭」;也讓所有球員瞭解,球隊是以誰為主,該讓核心球員的特色發揮去進行攻守。

        因此,假如球員夠多的超過15人;甚至分配為三大組競爭都可以;此階段,你教練其實可以順便指導球員,怎麼樣利用「隊友特色」的2人或3人小組去打5人籃球。其實,以大學生來說,這樣的分配與安排,他們假如還看不出來誰是先發、誰是板凳、誰該扮演什麼苦工角色等等問題,這球員不是過於無知、沒見過世面的井底之蛙之外,大概就是自信心高過現實好幾倍的球員了。

        此階段還有三件和訓練分組相關的事要注意,一是功課的追蹤,那需要從休整期就延續下來的重要事件;因為,以新生而言,這段剛開學的日子加上練球,多數一定是壓力很大。所以,在休整期的5人分組,該5人的小組長,此階段就可以瞭解,他是否盡職了。

        所以,從運動訓練法去思考,此階段從準備期的沒有功課壓力,晉升到開學的功課滿堂等;尤其,包括球隊裡假如有些大學四年級,即將面對專題製作、準備研究所考試等球場外的生活壓力,你教練在訓練的質與量的控制、運動訓練裡講究的每周期之小高潮等,你都需要做好5人一組的「小組長」,對此的監測與控制。

        再者,從領導與管理學思考,運動訓練每周都需要安排一個「小高潮」來看;因此,在每個星期三或星期四,在1122的攻守訓練分組上,教練最好把球隊的二位「核心人物」,妥善安排在這一天去做良性競爭。這高峰訓練舉止,也可以讓教練從中逐日觀察,誰才是球隊最佳核心人物;這小高潮舉止的安排,更會刺激某些夠水準、且躍躍欲試的球員,在下一個星期的訓練課上有所期待。

        最後,同樣也是領導與管理思考;在鍛鍊期訓練上的分組,你教練要「隨機調整」。調整某些已經進步的球員,在訓練上,晉級去和更好的球員對抗;這是鼓勵、也是刺激,更是明確顯示,你教練的唯材是用。另一方面也需要調整,那些受傷返回球場、狀況水準還不是很好的復健球員;甚至包括,此階段球技進步幅度不大等類球員,向下修正,分組歸類去和水準較低的球員在訓練為同一組;這是信心恢復的安排,也當然是教練對這類球員鼓勵與支持的舉止。

     

    四、調整期:從11月初至隔年的1月底這二至三個月,在運動訓練法思考,可以將之歸類為調整期;那是需要把所有球員的體能、技術、團隊戰術以及心理狀況等等,都調整到「可以比賽」的階段水準。也因此,市場上就衍生出,恰如其分可以提供給大學(或者說是學校球隊)參與的杯賽,像苗栗市籃委會每年所辦的中正杯全國賽;多數而言,這個階段你教練對「5人先發」名單,應該是說,已經心裡有譜。

    所以,在訓練的安排上,建議教練在此階段的每個星期訓練之最後一天,例如星期五的訓練課之全場對打;你就需要安排那五位先發球員在同一組,然後讓他們凝聚力逐漸提高,也讓某些處於先發與板凳水準游離的球員明確瞭解:他們還有待努力,他們板凳球員在某些技戰術水準還有待加強等訊息。

    此階段有些時候,可能因為平時星期一至星期四的5人「分組習慣」,讓某部分球員不自覺產生因材施教情況的「1+12」結果;所以,調整期裡的練習賽,教練團所觀察的5人先發名單,有可能會因為不是「經常聚集」的結果,分組對抗效率反而不佳。為此,怎麼樣及早修正訓練分組的安排;或者,在訓練的分組上,讓教練判斷中的先發五人,把他們增加一天的聚集去打練習賽,可能是調整期的重點。

        當然,以時期來說,假如是調整期與比賽前期的攻守訓練,為了追求「質與量」的效果,建議把22或者33最好的球員,平均分配去做相互的對抗訓練。例如22某攻守訓練,某先發控球就和預期的先發中鋒搭配,讓他倆去和,另一位預期的先發得分後衛,搭配先發大前鋒的組合,然後進行訓練上的分組對抗;這樣的訓練安排,在質與量的考慮上,是必要且優先的。

        延續前面小組分組的主題,從領導與管理的信心培養上,每個星期的小高潮訓練,例如星期三或者星期四,讓這些先發球員組合,突然去和板凳群末端的球員,做小組的分組對抗,其實在信心建立的效果上,多數都有正面的結果;有些時候或二個星期一次,在這個調整期55對打,或33對打的練習賽裡,建議,把先發球員裡,企圖心較差、自主訓練較消極、練習態度比較不理想的球員等,調整到板凳球隊裡以示警告,在領導與管理上,多數都會產生效果的。

        信心與信任是,訓練分組中在此階段,教練和球員之間相處裡最重要、也是球員心理準備與調整的事;所以,假如球隊人數過多,或者球員實力不相上下,甚至像虎科大男籃因為練習時間不足,進而球員各方面條件都變成難分軒輊等等,乾脆把球隊劃分為「二大組」去進行調整期以後,包括比賽期的形態其實都是允許的。

        為此,像今99學年度大專杯甲二級籃球賽預賽,我就把虎科大男籃劃分為二大組,然後進行「55」的盯人策略;就比賽結果獲得分組第二名晉級複賽、教練的領導管理沒有困擾等條件去檢視訓練的分組,我覺得是成功的。這和上個月我去台北擔任球賽轉播的球評,看到長庚大學男籃也是在三、四名之爭,採取55下的換人策略一樣;他們葉教練觀點也是,球員實力平均,大伙態度很好,讓全員動員去參與,效果會比較好的考慮是如出一轍。

     

    五、比賽期:從隔年的1月中旬至4月全國分區決賽與全國總決賽等近二個月時間,怎麼樣把球員身體各方面的狀況,調整到「最佳狀態」,是這個階段教練該負的責任。此處,大部分教練要面對的有,球員受傷、受傷球員的復健痊癒與否、學生球員的期末考、寒假期間的訓練頻率、農曆過年期間怎麼樣操作訓練等等;尤其,那個期末考,對某些學校來說,那簡直是準備把某些球員逼走的一個重要時期。

    例如虎科大男籃,每年只招收三位體保生,三年總共收九位;可也是連續三年以來,每一年都有一位體保生,因為功課不佳被迫退學或轉學等。因此,前面我們提到的,在休整期所進行的5位球員為一組的分組調配,那絕對是重要關鍵;好的學長當組長,他會把菜鳥的功課照顧的舒舒服服,包括介紹系上品學兼優的同學來照顧新人;那些不盡職的學長,則會帶引菜鳥吃喝玩樂,進而學業功課是「2/3」,這是教練該注意的地方。

    切記:在大學,除了少數還打臺灣SBL籃球賽之外,多數的臺灣大學籃球選手是,需要注意功課的。

    寒假、農曆過年期間,是不是繼續集中練球,可能是比賽期此階段所有球員的體能、技術、團隊戰術以及心理狀況等等,調整好壞的重要關鍵;多數而言,球隊總是只有75%的球員數到齊,甚至,比這個數字還低的「出席率」,則是教練頭痛不已的事。

    問題多數在於,在臺灣很多大學生,總是利用寒暑假「賺錢打工」,藉以謀取註冊學雜費;像三年前我在基隆經國管理學院兼課,也協助他們籃球隊訓練,結果該隊三位極具優秀的球員,平常就要賺錢打工,寒暑假更是蠟燭盡量燒的拼命賺錢,你教練也是莫可奈何。

        回到比較靠近主題的討論,假如是比賽期的55全場對打練習之分組;在此建議教練你需要把,先發和板凳明確劃分開來,這是建立先發球員團隊默契的概念。其實,從NBA比賽的先發球員是「榮譽與身價」,臺灣的SBL先發球員也都是固定去思考,教練的領導與管理,往往是這些問題的重要思維;和前面調整期所談,這是「建立球員信心」,以及對「球員的信任」的重要訊息傳遞。

    至於,有關比賽中分組調配,多數在第一節末段約剩下24分鐘左右,教練都會把體力比較差的先發換下,讓體力較好的先發,搭配二位或三位板凳球員,繼續在場上拼鬥;然後在第二節前段,再採先前已經休息、體力比較差的二位先發,去帶三個板凳打比賽。

    這個舉止,多數考慮的是換人策略,主要思考也希望是,不要全部都讓板凳一齊在場,這容易招引不穩定、慌亂現象;所以,最近幾年的籃球教練哲學,也衍生出一個「8人輪替」的概念。那是一位控球後衛替補、一位2號與3號球員的雙箭頭替補,以及一位4號或5號內線球員的替補之概念;看最近的NBA季後賽,許多球隊這種8人輪替的現象更加明顯。這在在都是說明:訓練的練習賽、比賽的「5人組合」,其實都要往運動競技的「勝負」去考慮。

更多發表 « 前一頁 - 下一頁 »

This Blog

Syndication

Tags

No tags have been created or used yet.

News


AddThis Social Bookmark Button

Archives

地址:10646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3段29號10樓之1
電話:02-2366-1520
Copyright © 2007-2016 圓球城市.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mmunityserver®